沈阳市民政局原副局级督导员李成本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60832665
本馆由[ BMW ]创建于2015年01月23日

结束缅文向父亲汇报我的文章请您挑错并给予指正1、

发布时间:2016-05-02 10:29:52      发布人: CIZI

  ====== 《要为人民鼓与呼   一个退休工人的声音》 ======

 我在学生阶段一共只喝了6年半墨水,初中念了半年,文革暴发、后、15 岁下乡插队。遗憾的失去了一生中最宝贵的学习机会。这谨有的6年半语文知识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跑到

爪哇国去了。在写本文过程中我尽力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运用得当,不出纰漏。竭力把每一个引用、每一个比喻、都作得正确,不现瑕疵。但百密难免一疏。文章正常部分

读者如发现哪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笔者将及时改进。在文中一些地方我作了技术调整这也是您懂得的调整,


   【前言】:社保基金将要出现缺口,“杨延随”们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馊主意------延迟退休,这个馊主意表面上好似为国家着想,实质上万分恶毒,如一旦被采纳将会一箭多

             雕,后患无穷。

 1、使果家冒着丧失果家信誉的风险。 
                                                                  
 2、它以损害数以亿计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为代价。

 3、它是一根导火索,能引燃利益受损者拿出一万条正当理由同人社部做抗争,形成新的空前官民毛盾。

 4、如果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极易演变为社会冻荡。

 5、给将来维吻增加难度,面对无理取闹好办,面对合理合法的抗争怎么办?

 6、起到国外敌对势利想做却做不到的,把中国稿乱的作用。

 7、给体制挖一个得罪全国老百姓的坑,引诱体制往下跳。

 8、诱使执政档犯错误。

 9、造成国家“社保体系”对参保者毫无信誉可言。

10、造成果家“社保体系”对未参保者毫无吸引力,进而导致他们分流、自寻出路。

11、后果就是把未来参保人员推出社保体系门外,使参保人员逐渐减少,最终“社保体系”有走向崩盘的危险。
    

    遗憾的是“人社部”的一些庸官们正中下怀,采纳了这个馊主意并将加速向前推进。这就引起全国反对声一片,但网友很多反对意见中大都没有命中病灶、找中要点。我经过

认真的调查研究,并以真实经历、真实数据、作为证据举例,比较全面透彻分析,写出本文。文中相关的法律、政策、经济数据、全部来自国家的正规出版物、国家正式宣传报道

。文中相关的经历,及列举他人相关的证例,均来自个人实际生活、及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


 
    【后记】:


    我是一名63岁的老人,15岁走向农村当知青开始一直到60岁劳累了一生。现在过着算是较安稳的退休生活。

本来延退政策与我本人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出于爱党爱国忧民我觉得有必要把我对延迟政策的想法写出来。我这个文章的主题是对形成社保问题的正本清源,指出社保基金窟窿

是由国家92年转嫁果家责任而形成果家内债造成的。


    此文如能有机会发表,有可能会像哥白尼第一个提出地球是圆的一样,遭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周总理在上世纪就曾向全世界宣佈过,中国已经是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国家。

怎么几十年之后突然间又有了内债呢?很多人都不会愿意接受和承认。所以我请对我文章持反对意见的人,在读我文章的时候不要“管中窥豹”要全面的看,更不要断章取意。


    本文的题目,是一句湖南方言,这句话导致了上世纪的一次政治冤案。上年岁的人都会知道它的由来。为了做到这一句话,一个人走向了他个人命运悲剧的开始,但他的悲剧

更加深了人民对他的认识、了解、评价和崇敬。他是上世纪中国产生的民族英雄之一。他刚直不阿为民请命的精神,是人们视为学习的榜样。

    我文章的表诉如能及他万言书中的千分之一,就算作是学习英雄的一次实践吧。           

 

 


                                                                                              2015年4月于中乾花园

 

 


    本文、本来已于15年4月结稿。因又出了“公务员、事业、与企业、养老金并轨”新的事件。和“向退休者再收医保”新的噪音。我又掀然命笔给本文增加了第六章、第七章、

因为这是我凭生中第一次写作,它够不够得上一篇文章?值不值得看?恳请读者以批评的眼光给与评判。

 

 


                                                                                                  2016年2月又及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