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参加“五四”运动
1892年10月23日生于其祖辈世代居住的黄岩西部山区(当地人称“西乡”)上垟乡上山周,在其祖父晚年时举家迁往黄岩城内。曾就读于黄岩城内的旋珠小学和海门前所镇的天主教堂小学。民国元年(1912),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黄岩县中学堂,次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5年,升北大法科经济门。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全国学生联合会秘书,编辑《全国学生联合会日刊》。同年夏,与许德珩作为北大学生代表,闻一多、罗隆基为清华大学代表,到上海谒见孙中山。7月1日,参加少年中国学会,任编辑员,协助李大钊编辑《少年中国月刊》。9年,组织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夏毕业。7月,蔡元培选拔5名优等学生,由上海民族资本家穆耦初资助出国留学。11年,取得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入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和法国巴黎大学深造。
参加国民党
14年8月回国,任教北大经济系。经李大钊介绍,参加国民党。次年,任武汉商科大学教授。16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武汉政府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参与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收回汉口租界斗争。“4·12”事变后,任《中央日报》主笔。次年,任国民党浙江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组织部长。18年3月,为浙江省6名代表之一,出席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北大经济系教授兼法学院院长,河北省教育厅长,南京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中央政治学校教务主任。抗战期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教授,在重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副秘书长,主张国共合作抗日。32年,被指定为三青团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同年一次会议上,国民党顽固派通过攻讦共产党的决议案,中共参政员愤而退席。周在会上力排众议,发言斥责政府,会后邀部分参政员去中共办事处慰问。周恩来夫妇设宴欢迎叶挺出狱,邀周炳琳作陪。33年,兼任法学院院长、西南联大区党部筹备委员。次年“12·1”学生运动中,代表西南联大教授会向学生讲话,参加《抗议书》起草和带头起草《呈最高法院告诉状》,代表教授会向当局洽商惩凶及尊重合法的自由,带头起草《教授会告同学书》,并在担任主席的教授会上,通过“劝导学生复课”决议,起着操纵教授会、平息学生运动的作用,得到陈布雷赞赏。35年,回北大任经济系教授和法学院院长,拒绝参加“国大”。37年“8·19”,当局镇压学生运动,周炳琳阻挡军警入校抓捕学生,但又要学生主动去投案和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