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琳在北京大学的作用
北京沙滩(五四大街)中老胡同32号北京大学教授宿舍,是一处藏龙卧虎的大院落,里面住着二十多位北京大学著名的教授。
走进32号的南大门向西约10公尺是二门,乃一座垂花门。通过二门和第一个四合院,后面就是周炳琳教授住的10号宅。周先生当时是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法学院(下辖政治、经济、法律三系)院长,同时,还曾兼代政治学系主任和法律学系主任。他曾任国民党北平特别市党部委员,又是1931年以来的北大法学院院长,是北大大权在握的实权人物。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在1947年6月19日致周炳琳函中写道:
“现在北大的局面,尤其是适之先生在那里受苦,兄比任何人负责都多。”
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的郑昕教授上世纪五十年代对周炳琳先生在北京大学的作用有过这样生动的描述:
“胡适、傅斯年那样骄傲,自以为‘学问老子天下第一’,但关于学校的大事在作出决定前都要‘问问枚荪’。遇事让你三分。蒋梦麟在北大那样专横跋扈,说‘我从来就姓蒋’,在国民党内摆老资格,在北大是专制魔王,谁也不敢碰他,只有你敢和他吵架,你凭的是什么?甚至当你出去做官,做什么厅长、次长的时候,北大法学院院长这个位置还空着等你,不让别人来做,为什么?是什么东西造成你在北大的地位呢?我替你说穿了:你是‘挟国民党以见重于北大’的。”(《北大三反快报》1952年4月23日)
周先生北京解放前后都住在本大院教授宿舍内的第10号宅,直到1952年10月北京院系调整后才迁往海淀燕园燕东园29号。在中老胡同,它的东边是北大文学院院长朱光潜教授宅,它的西边是北大教育学系陈友松教授宅。我在这所住宅里见到过多位大学校长、文坛巨子、科技精英和革命将领等人物。
早在1930年10月14日南京政府教育部蒋梦麟部长电令周炳琳代理清华校长。周认为自己是北大毕业生,如果代理了清华校长,清华人将认为清华大学成了北京大学的殖民地,故坚辞不就。
早在1947年中央研究院院士提名时,胡适校长感到自己对社会科学界学科的人选不熟悉,特请周炳琳代为提出候选人名单。周炳琳于1947年7月12日致函胡适,信中写道:
“院士提名,承嘱提出人文组经济学法律学两学科的候选人。兹为法律学提了郭云观、吴经熊、刘志、李浩培等四人;为经济学提了马寅初、陈总[岱孙]、赵抟、杨西孟、蒋硕杰等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