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期服役”20多年的老教授 雷亨顺
华龙网讯 (数字记者王森22日12:20报道) 年过八旬的白发老人,清瘦的身躯依然挺拔,敏锐的双目仍然炯炯有神,说起话来思维敏捷,这就是在重庆家喻户晓的名人雷亨顺给人的印象。2月4日,记者来到重庆大学,采访了这位市人民政府参事、地道的“三峡通”、“超期服役”20年的老教授。
4日下午,老人一见到记者就忙说着感谢的话,并不断地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如果真要说我做了什么贡献的话,就只有两点:一是到雅安贫困山区调研,在那里坚持了10年;另外就是对三峡工程、三峡库区的关注,坚持了17年……”
身患癌症仍为三峡“请命”
1996年,雷亨顺与妻子双双患了癌症,雷亨顺患了胃癌,确诊时必须动手术。不久之后,妻子离开了人世,痛心之余,雷老自觉肩头还有人民赋予的责任,必须坚强活下去。
正是有这种信念,雷老在手术之后,向医生提出免去放疗和化疗环节。尽管遭到主治医生的强烈反对,但雷亨顺还是乐观豁达地坚持了下来。就在雷老住院期间,他都还深入到三峡库区进行调研,“放宽与社会的接触面,更加广泛地了解三峡库区,就是我的‘放疗’,与平民百姓更多地聊天交流,这就是我的‘化疗’!”
1997年起,雷亨顺的身影又出现在三峡库区的山间小路上,经过多次调研,雷老先后撰写了《可持续发展移民初探》、《开发性移民与可持续发展移民》、《三峡移民外迁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等论文。
雷亨顺告诉记者,前几年他根据自己对三峡移民的调研,写成了《中国三峡移民》大型专题专著,这本书被人称为“集中国水库建设移民历史及三峡移民研究之大成!”。“今年是国庆60周年,为给国庆献礼,也是我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民生问题研究的一个总结,我准备出版我的第二部书——《中国三峡库区》,给后人研究三峡提供一些参考。”雷老说,他目前正在梳理《中国三峡库区》一书的书稿。
为重庆直辖鼓与呼
1996年上半年,中央准备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消息已传到重庆。在当时市政协召开的座谈会上,雷老就大声疾呼“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要提前做好准备……”随后,雷亨顺以课题研究带头人的身份,启动了《新重庆发展战略》课题研究。仅半年时间,课题组递交的11份研究报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1997年3月初,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一项议程就是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当年,雷老带着刚好转的身体参加了此次会议。
雷老给记者回忆到,那时他刚到北京,就感到情况不太乐观,当时有人就提出“重庆是农村直辖市”,对重庆直辖有非议。雷老在接受《光明日报》和《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就指出,重庆直辖是三峡成功大移民的需要,是解决西部落后的独特模式,“大城市带大农村,这正是重庆不同于北京、天津、上海的特殊模式。”
后来,雷老把在北京的所思、所想写进了《重庆模式:中国内陆直辖市的特定模式》,文章公开发表后,“大城市带大农村”便成为重庆影响世界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符号。当年,雷老就是这样通过写文章和接受媒体的采访等方式,积极为重庆直辖鼓与呼。
“超期服役”20多年的老教授
雷亨顺老人今年已经是83岁高龄了,本该60岁退休的他,却“超期服役”长达20多年。雷老为国为民所做出的贡献,也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梅颖的说法:我所尊敬的雷教授,其人格,其胆识,其作为,应该是盟员的一个优秀代表。
谈到参政议政工作,雷老最为满意的是他提出的“研究型参政议政”。“18年来,我担任了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责任重大,不敢稍有懈怠。但是,我还有本职工作要做,怎么样把业务活动与参政议政这两种‘资源’互相转换而互补互利呢?研究型参政议政的想法就这样萌芽了。”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从60岁退下来后,他就“转行”关注三峡了。“巴”字战略、“三角”战略、“西南大型水力工程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管理”、“重庆库区的可持续发展移民”、“开县县域经济发展与移民相结合”、“重庆模式——中国内陆直辖市的特殊模式”、“依托四市发展两线”、“紧急建议三峡水库关闸蓄水过程中水样标本取样分析留存历史档案资料”等等,这一系列富于真知灼见的建议和提案都出自雷亨顺之手。
在采访中,雷老对记者说,如今他虽然不是全国人大代表了,但是还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市政府参事,一个是市民,我仍然要继续关注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