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杨伯平之墓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47650930
本馆由[ 杨家人 ]创建于2010年08月23日

“三七”祭父

发布时间:2010-09-04 13:54:30      发布人: 杨家人
   

“三七”祭父     2010.9.4

渐行渐远的父亲走到了“三七”。

此生恐怕再也难忘815那个突然而至的电话,犹如崩雷炸于前,又渐渐远逝…。

感悟生命脆弱的同时,却总也想不明白父亲在8.15 “全国哀悼”和“抗战胜利”这个悲喜重叠的日子里匆匆离去。此前不久的通话中父亲不是还叮嘱我“要保护身体…,我们应是长寿之家”吗?是那一刻父亲心底遇到过不去的坎?还是父亲又忆起了不堪回首的童年?

记忆片段里储存了这样的史实:九·一八事变后父亲就开始了苦难的童年。1933年冬,日寇攻占热河前,爷爷将全家带离了战乱边缘,于是有了第一次逃难,先居德州,后转济南。七七事变后随战火蔓延,爷爷先行南下到上饶,随后奶奶带父亲和弟妹沿爷爷的足迹又有了再次逃难,路经杭州时遇劫匪,钱粮无着一路颠沛,每当有人唱起9.18时,奶奶就泪流不止。到福建邵武时奶奶终于没能撑住苦难的重压,时年仅38岁。那时父亲尚幼,过早地品味了幼年丧母、刻骨铭心的悲哀。此后,每看到那贴膏药旗父亲就想起过早离世的奶奶,就对小鬼子悲愤不已,那是国恨家仇凿就的印记。

父亲8.15离去,而他的“五七”又正好是9.18。父亲用生命最后的一刹,将二个事件截成直线的两个端点,这条线段预示着什么?但愿父亲会告诉我  ——或在梦中、或有暗示…。

父亲有着推及及人的善良,自幼生活的苦难使他深惜天下苦寒人的为难。在职时他曾主动放弃自己加薪的名额,让给有困难的同事。即便退休后,说起别人的苦难,他往往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在家、在外都会常念叨曾和他相识和共事的同事和朋友,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曾记得:92年他在杭小住时,一次晨练他偶遇一位不相识的老者在路边摔伤站立不起,路人视而不见,是父亲上前扶起,自掏腰包叫车、医院挂号、联系其家属等,老者感激不尽,但父亲却不留姓名而别。月余后父亲偶到孙子就读的小学门口接放学的孙子时,巧遇那位摔伤的老者,才知老者正是该校老师,该校旋即传扬——帆帆的爷爷是活雷锋…。在他的一生中,此类事很多,他却不爱示人。平凡中的点点滴滴影射了他高尚的人品,我们也在仰慕中的到了升华。

想如今,已无法再睹父亲慈祥的音容,欲想念只有合目追思了。然而我心里点燃的是对父亲永远的祭香。

再祝父亲:黄泉路上走好,九泉之下安息吧!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