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方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43663892
本馆由[ 新晓 ]创建于2011年06月23日

一颗革命的火种 丁方明等

发布时间:2012-03-13 14:36:02      发布人: 新晓
颗革命的火种

——纪念我们的老师、同志和战友杜深如同志

丁方明   谢华   马仪   丁一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十日拂晓,胶东抗日根据地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大惨案,胶东区党委党校和胶东大众报社机关干部,在掖县河南村与日本侵略军遭遇,受到严重损失。在这次惨案中,党校校长李辰之、报社社长阮志刚等六十一位同志牺牲了。一位报社的编辑、我们的老师、同志和战友杜深如同志也不幸罹难其中,当时他年仅二十三岁。

    杜深如原名杜纯德,一九一六年七月出生在黄县小栾家疃的一个贫苦家庭里。父亲是本地商会的一个职员。从一九二二年开始,他在黄县崇实学院小学部、中学部读书。由于家境贫寒,一直在学院工读部做工,过着半工半读的学习生活。他自幼天资聪颖、学习勤奋,成绩一直优良,因此初中毕业后即在本院小学部任教,高中毕业后,又在本院初中部任教,先后担任过初中一、二、三年级语文、地理等课的教师,实际上担任这些班的班主任。

    一九三九年二月,日伪军刘桂棠、张宗授部进犯胶东解放区,我胶东区党政军机关撤出黄县城,组织上安排深如同志和其他一些同志留敌区工作。深如同志临危受命,继续在崇实中学任教掩护工作,到一九三九年六月,因环境恶化被迫撤到我北海区根据地。他先在特委宣传部工作,八月间调到胶东大众报社任副刊编辑。

   杜深如同志在学校任教期间,我们国家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和伟大的变革。从“九一八”事变,经过上海抗战、察绥抗战、“一二九”学生运动、西安事变,直到“七七”事变全国抗战,在这风云变幻中,深如同志始终冷静沉着,在黑暗中探索,辨认方向,谨慎工作,奋力向前。他追随着全国的进步潮流,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和抗日救亡活动。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先后参加革命工作的学生有数十人之多。他们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作了大量工作,有的为革命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这是杜深如同志对革命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杜深如同志是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一位革命的教师,同时又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优秀的新文字工作者和世界语者。他的一生诚然是短暂的,但他给予我们的印象却异常深刻。他对革命事业忠诚无私,对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他高尚的品德,纯朴的思想作风,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首先,他是一位新文化运动的忠诚战士。崇实学院是一所教会办的学校,除了传教、信教的自由以外,其他一切社会政治活动都是被禁止的。在这里,杜深如同志以他的辛勤的工作和忠厚老实的工作态度取得了学校当局的信任,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可以进行革命活动的环境,把以上海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引向崇实中学,把学校变成了新文化运动和民主运动的一个小小据点。深如同志凭借着兼任学校图书管理员的有利条件,用仅有的图书经费订阅了许多进步的报刊杂志,购买了许多进步书籍。通过这些书报、杂志传播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反对国民党对外实行妥协投降、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压制民主和镇压进步活动、屠杀进步人士、围剿苏区等反动政策,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开放言论,给人民以集会、结社自由,主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等,这些进步思想,在师生中广为流传。杜深如同志在新文化运动中锻炼着自己,用革命理论武装着自己,探索着中国青年的出路和中国革命的道路。唯物论和辩证法、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学说,中国向何处去、青年向何处去等革命道理,成为进步学生的舆论中心。他就是用这些革命道理来培养教育青年学生,塑造他们的革命人生观。他在学校中组织了进步文化团体《磨砺社》,社员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磨砺社》还出刊《磨砺周刊》,登载成员撰写的文艺作品、通讯和评论文章等,学校中的许多进步活动都是以《磨砺社》为核心进行的。他崇敬中国的革命文豪鲁迅先生,当鲁迅先生逝世时,在深如同志的倡导和组织下,举行了一个全校性的追悼会。在当时影响是很大的。他也曾为《新生周刊》和《生活周刊》等进步杂志撰写过稿件,用过的笔名有林深和道正。杜深如同志是一个优秀的新文字工作者和世界语者。以他为首组织了许多期新文字学习班和世界语学习小组。他是我们中间新文字、世界语水平最好的一位。他戮力宣传和推广新文字,积极开展学习世界语的活动,直到他参加革命工作后,还在教学新文字和世界语,我们看到他回到根据地后写的一本日记《在北海区》,书名就是用世界语书写的。日记中的月、日也都是用的世界语。他从世界语杂志《世界》中翻译了一些文章,登在学校中的《磨砺周刊》和《黄县民友》上。他还亲自用世界语同丹麦、挪威、法国、德国等国的世界语者通讯。在杜深如同志的主持和支持下,我们还在黄县《前锋日报》上办过“风声”副刊和在《抗战日报》上出过“文艺前哨”副刊,登载进步的文艺作品,其中有些是从新文字和世界语翻译过来的。凡此种种,在当时死水一潭的崇实中学,激起了层层的革命浪花。

杜深如同志是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是一个平凡的岗位,但深如同志却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业绩。他像一位辛勤的农夫,在崇实中学这块不大的园地上挥洒着汗水,辛勤地进行耕耘、播种、浇灌。他爱护每一株幼苗,精心培育每一株幼苗,一直使他们开花结果。他亲手培植又亲眼看着每个学生在成长并走向社会,进入革命阵营。在党、政、军及文教界、企业界工作的许多崇实中学的学生,无一不感受到杜深如同志的亲切教诲、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他们得以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革命干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同学丁钊同志,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当受到革命浪潮冲击时,何去何从?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杜深如同志亲自教育培养他,启发了他的觉悟,使他下定决心,背叛了地主家庭,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军队中,从士兵到将军,经受了战火的磨练,成长为我军一名高级指挥员。这是一个何等鲜明的例证。杜深如同志的文化课教得很好,鼓励学生自学和思考,文化课的成绩是优异的。他特别重视从思想上培育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循循善诱,因人而宜,启发学生的觉悟,为他们指出前进的方向。当时许多学生由于社会的不合理,毕业后没有出路而思想苦恼,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他都在讲授课文、批改作业和个别交谈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一一的给以开导。崇实女学部,更是一个封锁严密的禁区,那里的女学生不能接触外界人。深如同志常常在教课或作文批语中给学生以指点,鼓励学生同封建的家庭、同学校不合理的制度斗争。有时他在作文本中夹一张纸条,介绍一本新书给学生看。由小学到中学,他都在女生中培养了一批优秀分子,今天在外工作的许多崇实女同学都是他精心培育的结果。他常常以通讯形式,与学生交流思想,引导青年考虑和讨论问题。既锻炼了写作,又启迪了思想。他在《磨砺周刊》上用多种题目,以书信形式写成文章教育青年。如在《春之语》的通讯中和青年谈人生观,讨论人活着为什么?在分析了种种错误思想后,他概括的说:“人活着是为人类服务”。他号召青年人“用大家的努力,为大家造福”。在与青年人讨论《理智与感情》时,他讲理智与感情是不能分离的,他提倡“理智的感情”,不要“感情至上主义”。在与青年人讨论《自私》问题时,他说:“世界上确确实实有不少人搜刮剥削、躜营奔走、专为自己,他们为达到他们自身饱暖安平的目的起见,不惜将任何亲人和他人牺牲掉,这种人真是罪无旁贷的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将这些具有朴素的马克思主义哲理灌输给青年学生真是难能可贵的了。除此以外,他还向学生讲述苏联革命,红军长征,高尔基,鲁迅等,推荐大众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理论书籍以及八月的乡村、生死场等文艺作品给学生看。他有时为启迪学生思想,与学生深夜长谈。对学生的个人问题、家庭问题都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以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学生上学。我们至今为失去像杜深如同志这样的良师益友而感到难过。

杜深如同志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他走着一般知识分子成长的道路,由一个民主主义者、爱国主义者最后走向共产主义道路。深如同志身在教会学校,却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在任课教师中几乎是唯一的非教徒。当一位传教士问他为什么不信教,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说:“宗教是要解决个人痛苦的,我没有个人的痛苦,我只有感到全民族被压迫的痛苦,而宗教又不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与宗教无缘”。这是在敌伪统治下的铁骨诤言,立场何等鲜明。他对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肆意侵略和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极为愤慨。他同当时在崇实小学任教的王贞一先生(参加革命后改名王纯)是在学校中着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在一二八上海抗战察绥抗战以至七七抗战开始时,深如同志利用学校仅有的一台收音机,收听抗战消息,写成壁报,用红墨水圈点,公之于众,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师生的抗日救亡热情。他主编的《磨砺周刊》,更是宣传抗日救亡的有利阵地。记得在一幅漫画中,画面是一个老鼠在啃“中华民国”(地图),文字说明是:“慢慢地吃吧!并没有猫儿来惊扰”。藉以讽刺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登载的另一篇题目为《卖契》的讽刺小品,全文为:

立卖契人中华民国,今因无钱使用,情愿将祖传田地一块,卖与日本帝国国君名下永远为业。该地座落在亚洲东部,东与买主为界,北临苏联以黑龙江与萨颜岭为界,西与苏联、阿富汗为界,南与英属印度、缅甸、暹罗(今为泰国)及法属安南(今越南)为邻。四至分明,决无纠葛,计地三千九百余万方里。经说合人讲妥卖价三个小制钱,当交不欠。如有意外纠葛,由卖主一人承当,恐后无凭,立此存照。

这些言简意赅的文章和漫画,在青年学生的思想中深深埋下了抗日救亡的火种。

推广救亡歌曲,是提高同学们抗日觉悟和鼓舞抗日热情的另一个有力的武器。深如同志并不善歌咏,但凡当时能搜集到的救亡歌曲,他都翻印成册,向同学教唱。本来只准唱圣诗的地方,却飘荡着抗日歌声。

一九三六年春节后,杜深如同志约请崇实学院老校友、北京大学学生、民先队员张益珊同志来校,曾约集部分同学集会于莱山前圣水泉泮,由张益珊讲解全国抗日形势、北京学运情况以及民先活动情况并教唱救亡歌曲,使崇实中学的抗日救亡活动又深入了一步。一九三八年春在胶东民先总队部指导下,和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七、八支队政治部支持下,成立了黄县民先支队部,杜深如同志被推选为支队长,这期间,在杜深如同志领导下,崇实中学成立了青救会,民先支部,发展了一部分会员和队员,经常举行演讲会、讨论会,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血洒芦沟桥”等话剧进行街头宣传,使崇实中学的抗日救亡运动走上了有组织有领导的阶段。一九三九年二月,我军撤出黄县城后,在杜深如同志的领导下,崇实中学的秘密学生运动仍在进行,传播抗日消息,联络抗日青年以至撒传单、贴标语、办新文字小报等,使崇实中学成为在敌伪统治区的一座坚强的堡垒和一颗灿烂明星。即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深如同志还念念不忘团结和推动离校同学和黄县中学同学共同进行抗日活动,先后组织了许多批青年学生从敌区到抗日根据地参加工作。一九三九年春,我军撤出黄县城前,杜深如同志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他由一个民主主义者真正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者了。

杜深如同志的思想品德、学习精神和工作精神,堪称青年人的楷模。在和杜深如同志相处的年月中,永远使人感到他是那样诚恳朴实,那样平易近人,永远是“普通一兵”。他生活简朴,衣着随便,不是穿一身蓝大褂,就是穿一件褪了色的旧制服,没有一点知识分子架子。他表面冷静而内心却热情奔放,对革命事业和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他和同学们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关系,真可说是亲密无间,水乳交融,情同手足。他为了推动同学写日记,不仅将自己的日记与同学交换看,还为同学准备好日记本,甚至连写日记的年月日也用图章印上,以便用时填写。有的同学患病,他以仅有的津贴买东西去看望,并日夜守护。

杜深如同志虽然外貌像文雅书生,但却具有一付坚强的性格。他为人正气,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对革命事业忠诚无私。他本着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信念,从不向任何恶势力低头,从不为个人利益伸手。当一位同志看到革命阵营中也有消极现象时,他说,革命阵营和旧社会不同,但是也会带来不好的东西,作为革命者,不要随波逐流,学坏样子,要坚强,即使不能作岩石,也要做一粒“硬砂”。这话使这位同志矢志不忘,几十年来成为自己的座右铭。深如同志在短短的一生中,生命不止,斗争不息,最终为革命事业牺牲了生命。我们从未见到他有什么悠闲和休息的时间,总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他家离学校近在咫尺,为了工作方便却总是在学校住宿。他除了要看许多参考资料教好课外,还看了许多社会科学书籍和报刊杂志,还学习推广新文字、世界语、英语等。他是一个学而不厌、知识渊博的人。他出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和得失。他兼任学校图书管理员工作,从购买图书,到登记管理、借还图书,都做得井井有条。他还兼任校长的助手,管理校长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学校的一台旧打字机,他能打英语、新文字、世界语等几种文字。他的业余活动更是繁忙的,教唱的抗战歌曲以及新文字、世界语课本和读物,许多都是他亲自刻蜡版、亲自印刷、装订和分发。磨砺社出版的《磨砺周刊》是手抄本,大都是他一人审稿、抄写、装订,许多重要稿件都是他亲自撰写。他写日记从未间断,即是在来根据地后的艰苦环境里也是如此。他手抄的《磨砺周刊》贴在个人日记中,用毛笔或钢笔书写的蝇头小字却一丝不苟,刚劲有力。在特委宣传部工作的两个多月中,几乎特委所有的宣言、告书和宣传提纲等(包括用工、青、妇名义发表的),都出自他一人之手。我们翻阅了当时的胶东大众报四版版面,竟出有大众、文化防线、军人生活、劳工、新群众等那么多的副刊,这都是与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杜深如同志和我们永别了,我们用什么话来概括他的一生,评价他的一生呢?我们共同的结论是:他是一颗革命的种子,已经发芽开花结果。他是一粒硬砂,永不向恶势力屈服。他是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默默无闻地埋头为人类工作。他像一个辛勤的农夫,在田里辛勤耕耘。总之,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但对革命却做出了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的实实在在的贡献。杜深如同志是党的好干部、文化战线的好战士,我们永远怀念着他,也永远以他普通一兵的精神和作风激励着自己。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