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飞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5296
本馆由[ 萝卜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纪念王若飞

发布时间:2011-02-21 20:38:48      发布人: 萝卜

  【来源:贵州日报】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今年10月11日,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王若飞诞辰110周年。王若飞1922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1923年4月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延安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等重要领导职务,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为党的建设、人民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和统战工作、文化教育工作等,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若飞二十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他追求真理、坚定信念、英勇奋斗、为民谋利的一生,充分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为革命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1896年10月11日,王若飞诞生在贵州省安顺县一个富庶家庭里,原名运生,字继仁。那个年代,正值帝国主义列强野蛮入侵中国,而腐败无能的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民族空前危机,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唤起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上下求索、英勇奋斗。

  王若飞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为己任,积极探求革命真理。他八岁时进入贵阳达德学校读书,从舅父黄齐生和其他进步教师那里受到爱国主义和反封建思想影响,尊崇民族英雄岳飞,读《木兰辞》时,有感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佳句,自己改名若飞。1915年冬,云南、贵州起兵讨伐袁世凯,黄齐生代表贵州省政府出外联络,让王若飞取道湖南探视敌情。1916年,王若飞回到贵阳,于1917年在达德学校任小学教员,同时通过考试取得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东京完成自学。当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已传入日本,他尽力接触马克思主义,倾向社会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若飞毅然回国,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宣传工作,随后又参加黄齐生领导的“贵州教育实业考察团”,于10月到达上海,正值蔡元培、李石曾等发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王若飞抱着考察各国社会情况、寻求革命真理的愿望,随黄齐生等一起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加入“社会主义研究会”,组织一部分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成立“工学互助社”。他曾专程到蒙达尼拜访蔡和森等同志,还参加了他组织的“工学世界社”。1920年秋,“工学世界社”在蒙达尼集会,王若飞在会上发表演说,响亮地喊出:“我们要走苏联工人阶级的道路!”

  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由于内战的需要,准备向法国进行一笔秘密借款交易,留法学生得知消息以后,立即开展反对秘密借款的爱国斗争。王若飞、蔡和森等直接写信给大使,要求他们取消借款决定。6月30日,在勤工俭学的学生赵世炎、王若飞、蔡和森等的组织下,在巴黎召开“拒款大会”。经过两个月的坚持斗争,迫使中法两国政府停止了这笔借款。在这一系列的斗争中,王若飞锻炼了组织斗争能力,进一步认识了只有彻底革命、打倒军阀政府,中国人民才有真正的出路。10月,王若飞同赵世炎、周恩来等,在勤工俭学学会、世界工学社等进步团体的基础上,组织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秋,王若飞同赵世炎、陈延年等一起,由阮爱国(即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冬,参与组织中共旅欧总支部。从此,王若飞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共产主义事业之中,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3年3月,王若飞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4月正式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并任东方大学中共支部负责人。1925年春,王若飞从苏联回国,到达上海。5月1日,他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五卅”运动前夕,上海工人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罢工斗争,王若飞发表文章歌颂工人阶级的先锋作用,号召全中国的工人和农民一致起来支持这次罢工。同年夏,王若飞被调到河南,任中共豫陕区党委书记,深入到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的工人中间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年底又调回上海,任中共中央第一任秘书长。1927年3月,周恩来等组织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王若飞负责指挥南汇区工人起义,首先取得了胜利。5月,王若飞参加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负责大会的总务工作。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我党许多优秀党员遭到杀害。这时,王若飞被任命为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后任江苏省委代理书记,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党的“八七”会议以后,为准备发动武装暴动,他主持办起了江北农民训练班,10月领导了无锡暴动,打出了无锡苏维埃政府的旗帜。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在革命实践中,王若飞逐步认识到,过去的斗争方式已不适用,只有摸索新的斗争方法,才能使革命向前发展。

  1928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王若飞参加了这次会议,后被批准到列宁学院学习。当时,他还担任中共驻农民国际代表,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工作。1931年7月,共产国际东方部通知王若飞准备回国,其任务是负责开辟陕甘宁绥一带农村革命根据地。他假扮商人,化名黄敬斋,在归绥布置完工作后就到包头,找到在当地坚持工作的乌兰夫同志,传达党对这个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指示,提出做好民族工作、开展群众运动和武装斗争的要求。10月下旬,王若飞在包头一家客栈里不幸被捕,在敌人闯进住室的那一刻,他机警地烧掉了党的秘密文件,还将乌兰夫交给他的秘密名单迅速塞进嘴里咀嚼毁掉。从敌人的谈话里,他得知自己的身份已经暴露,便公开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与敌人进行斗争。在审讯中,由于敌人从王若飞嘴里没有得到任何情报,便用死来威胁他,将他推向刑场,而王若飞泰然自若,宁死不屈,敌人只好把他解送归绥,投入监狱,从此开始了将近6年的牢狱生活。

  王若飞入狱后,就把监狱作为自己工作、战斗的场所,不断用“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青白在人间”的诗句,激励自己和其他同志,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他对前来探望的舅父黄齐生说:“我所做的事是正义的事业,是争取劳动大众得到解放,使被压迫者翻身做主人。他们逮捕我,就是因为我和人民站在一起”。他还扯下自己的衣裳,给他的爱人李培之写了一封告别信,豪迈地说:“我们在红旗下聚齐,又在红旗下分手;战士们虽然在红旗下倒下,但革命的红旗却永远不倒,它随着战士的血迹飘扬四方!这就是我们的胜利!”他还经常说:“为党牺牲是共产主义者的最高道德标准”。在狱中,他首先团结难友,设法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讲革命道理,讲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讲社会发展史,讲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理想,使不少同志提高了阶级觉悟,增强了斗争的信心和勇气。有不少难友在狱中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王若飞就代表党组织,征求狱中党员的意见,秘密发展新党员。在近6年漫长的铁窗生活中,王若飞还以顽强的毅力,奋笔疾书,以“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的精神,号召和组织难友同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1937年抗战前夕,王若飞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8月到达延安,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八路军延安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等职。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对待工作尽心竭力,兢兢业业,夏日不睡午觉,晚上工作到深夜,把“整个生命都埋在工作里”。王若飞面对根据地的各种情况,着重调查、研究了解放区的游击战争和土地政策。由于他孜孜不倦的精神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使他在许多问题上都有独到的见解。在他主持中央党务研究室工作时,参与了根据地各项政策的制定,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著名的《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政策的决定》,就是王若飞参加起草的。这个决定,既反对把减租减息只当做宣传口号的现象,又反对某些“左”倾错误,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全民支持民族抗战、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王若飞还写了《华北游击战争的展开》这篇重要文章,及时总结八路军在华北三个多月的抗战实践,深刻分析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指出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强调实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建立边区根据地的极端重要性。与此同时,王若飞十分重视加强党的领导,宣传党的政治主张。1938年6月,他发表了《迎接伟大的抗战周年纪念及中共成立十七周年纪念》的文章,进一步论述了巩固和扩大共产党的力量,对于抗战事业的胜利有绝对的必要,这不仅对共产党是本身有利的事业,对工人阶级是有利的事业,而且对全民族也是有利的事业,由此他得出结论说:“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拥护和信仰,而这种拥护和信仰,便是它的一切政策能够实现的保证”。王若飞这种相信人民、相信胜利、论证党和人民关系的精辟见解,使我们今天读起来还感到亲切,他的一颗为党为人民的赤诚之心跃然纸上。在抗日战争中,王若飞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同志领导下,还参与了许多重大方针、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对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的提出和推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接连溃退,在政治上更加专制独裁,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为了解决保持抗日军队和抗日根据地问题并争取人民的民主权利,1944年5月,王若飞作为林伯渠的助手赴西安、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他还协助董必武主持中共南方局的工作,后担任南方局工作委员会书记,全面负责日常工作,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扩大了我党的影响。1945年6月,王若飞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为了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独立的新中国,王若飞随毛泽东、周恩来从延安飞抵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在重庆谈判期间,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在谈判中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坚持民主、反对独裁。经过43个日日夜夜的斗争,终于迫使国民党签订了“双十协定”。次年1月,王若飞又随周恩来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既坚持原则,又掌握灵活的斗争策略,使改组国民政府达成协议,扩大了我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协会议闭幕后,国民党制造了一系列反共反人民事件,破坏政协协议和停战协定的行动不断升级,全面内战迫在眉睫。王若飞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飞赴延安,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和请示工作。行前的夜晚,他对周恩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要为人民打算”。这既是他一生革命实践的总结,也成为他对党对人民的最后遗言。

  1946年4月8日上午,王若飞同秦邦宪、叶挺、邓发和黄齐生等,乘飞机离开重庆飞往延安。当时,延安上空乌云密布,下起蒙蒙细雨。因能见度很低,飞机无法着陆,临时改航到西安降落,不料中途迷失方向,撞到海拔2000多米高的山西兴县黑茶山上,同机13人全部遇难,王若飞时年50岁。

  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周恩来得知王若飞遇难后,悲痛地说:“失掉了他,好像失掉一种力量,失掉一种鼓励,失掉了一个帮手”。王若飞早在狱中说过:“我能为真理、为劳苦大众而死,我会含笑以赴”。他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谱写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革命一生,在他的身上,永远闪耀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

  王若飞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我们纪念王若飞,就要学习他热爱祖国、坚定信念、光明磊落、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向往光明、追求真理,善于结合实践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新的开拓精神,学习他对党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不懈奋斗,锐意进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新长征中奋勇前进,把我们可爱的贵州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者: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来源:贵州日报】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今年10月11日,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王若飞诞辰110周年。王若飞1922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1923年4月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延安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等重要领导职务,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为党的建设、人民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和统战工作、文化教育工作等,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若飞二十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他追求真理、坚定信念、英勇奋斗、为民谋利的一生,充分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为革命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1896年10月11日,王若飞诞生在贵州省安顺县一个富庶家庭里,原名运生,字继仁。那个年代,正值帝国主义列强野蛮入侵中国,而腐败无能的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民族空前危机,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唤起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上下求索、英勇奋斗。

  王若飞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为己任,积极探求革命真理。他八岁时进入贵阳达德学校读书,从舅父黄齐生和其他进步教师那里受到爱国主义和反封建思想影响,尊崇民族英雄岳飞,读《木兰辞》时,有感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佳句,自己改名若飞。1915年冬,云南、贵州起兵讨伐袁世凯,黄齐生代表贵州省政府出外联络,让王若飞取道湖南探视敌情。1916年,王若飞回到贵阳,于1917年在达德学校任小学教员,同时通过考试取得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东京完成自学。当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已传入日本,他尽力接触马克思主义,倾向社会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若飞毅然回国,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宣传工作,随后又参加黄齐生领导的“贵州教育实业考察团”,于10月到达上海,正值蔡元培、李石曾等发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王若飞抱着考察各国社会情况、寻求革命真理的愿望,随黄齐生等一起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加入“社会主义研究会”,组织一部分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成立“工学互助社”。他曾专程到蒙达尼拜访蔡和森等同志,还参加了他组织的“工学世界社”。1920年秋,“工学世界社”在蒙达尼集会,王若飞在会上发表演说,响亮地喊出:“我们要走苏联工人阶级的道路!”

  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由于内战的需要,准备向法国进行一笔秘密借款交易,留法学生得知消息以后,立即开展反对秘密借款的爱国斗争。王若飞、蔡和森等直接写信给大使,要求他们取消借款决定。6月30日,在勤工俭学的学生赵世炎、王若飞、蔡和森等的组织下,在巴黎召开“拒款大会”。经过两个月的坚持斗争,迫使中法两国政府停止了这笔借款。在这一系列的斗争中,王若飞锻炼了组织斗争能力,进一步认识了只有彻底革命、打倒军阀政府,中国人民才有真正的出路。10月,王若飞同赵世炎、周恩来等,在勤工俭学学会、世界工学社等进步团体的基础上,组织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秋,王若飞同赵世炎、陈延年等一起,由阮爱国(即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冬,参与组织中共旅欧总支部。从此,王若飞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共产主义事业之中,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3年3月,王若飞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4月正式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并任东方大学中共支部负责人。1925年春,王若飞从苏联回国,到达上海。5月1日,他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五卅”运动前夕,上海工人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罢工斗争,王若飞发表文章歌颂工人阶级的先锋作用,号召全中国的工人和农民一致起来支持这次罢工。同年夏,王若飞被调到河南,任中共豫陕区党委书记,深入到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的工人中间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年底又调回上海,任中共中央第一任秘书长。1927年3月,周恩来等组织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王若飞负责指挥南汇区工人起义,首先取得了胜利。5月,王若飞参加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负责大会的总务工作。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我党许多优秀党员遭到杀害。这时,王若飞被任命为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后任江苏省委代理书记,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党的“八七”会议以后,为准备发动武装暴动,他主持办起了江北农民训练班,10月领导了无锡暴动,打出了无锡苏维埃政府的旗帜。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在革命实践中,王若飞逐步认识到,过去的斗争方式已不适用,只有摸索新的斗争方法,才能使革命向前发展。

  1928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王若飞参加了这次会议,后被批准到列宁学院学习。当时,他还担任中共驻农民国际代表,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工作。1931年7月,共产国际东方部通知王若飞准备回国,其任务是负责开辟陕甘宁绥一带农村革命根据地。他假扮商人,化名黄敬斋,在归绥布置完工作后就到包头,找到在当地坚持工作的乌兰夫同志,传达党对这个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指示,提出做好民族工作、开展群众运动和武装斗争的要求。10月下旬,王若飞在包头一家客栈里不幸被捕,在敌人闯进住室的那一刻,他机警地烧掉了党的秘密文件,还将乌兰夫交给他的秘密名单迅速塞进嘴里咀嚼毁掉。从敌人的谈话里,他得知自己的身份已经暴露,便公开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与敌人进行斗争。在审讯中,由于敌人从王若飞嘴里没有得到任何情报,便用死来威胁他,将他推向刑场,而王若飞泰然自若,宁死不屈,敌人只好把他解送归绥,投入监狱,从此开始了将近6年的牢狱生活。

  王若飞入狱后,就把监狱作为自己工作、战斗的场所,不断用“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青白在人间”的诗句,激励自己和其他同志,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他对前来探望的舅父黄齐生说:“我所做的事是正义的事业,是争取劳动大众得到解放,使被压迫者翻身做主人。他们逮捕我,就是因为我和人民站在一起”。他还扯下自己的衣裳,给他的爱人李培之写了一封告别信,豪迈地说:“我们在红旗下聚齐,又在红旗下分手;战士们虽然在红旗下倒下,但革命的红旗却永远不倒,它随着战士的血迹飘扬四方!这就是我们的胜利!”他还经常说:“为党牺牲是共产主义者的最高道德标准”。在狱中,他首先团结难友,设法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讲革命道理,讲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讲社会发展史,讲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理想,使不少同志提高了阶级觉悟,增强了斗争的信心和勇气。有不少难友在狱中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王若飞就代表党组织,征求狱中党员的意见,秘密发展新党员。在近6年漫长的铁窗生活中,王若飞还以顽强的毅力,奋笔疾书,以“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的精神,号召和组织难友同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1937年抗战前夕,王若飞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8月到达延安,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八路军延安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等职。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对待工作尽心竭力,兢兢业业,夏日不睡午觉,晚上工作到深夜,把“整个生命都埋在工作里”。王若飞面对根据地的各种情况,着重调查、研究了解放区的游击战争和土地政策。由于他孜孜不倦的精神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使他在许多问题上都有独到的见解。在他主持中央党务研究室工作时,参与了根据地各项政策的制定,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著名的《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政策的决定》,就是王若飞参加起草的。这个决定,既反对把减租减息只当做宣传口号的现象,又反对某些“左”倾错误,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全民支持民族抗战、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王若飞还写了《华北游击战争的展开》这篇重要文章,及时总结八路军在华北三个多月的抗战实践,深刻分析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指出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强调实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建立边区根据地的极端重要性。与此同时,王若飞十分重视加强党的领导,宣传党的政治主张。1938年6月,他发表了《迎接伟大的抗战周年纪念及中共成立十七周年纪念》的文章,进一步论述了巩固和扩大共产党的力量,对于抗战事业的胜利有绝对的必要,这不仅对共产党是本身有利的事业,对工人阶级是有利的事业,而且对全民族也是有利的事业,由此他得出结论说:“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拥护和信仰,而这种拥护和信仰,便是它的一切政策能够实现的保证”。王若飞这种相信人民、相信胜利、论证党和人民关系的精辟见解,使我们今天读起来还感到亲切,他的一颗为党为人民的赤诚之心跃然纸上。在抗日战争中,王若飞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同志领导下,还参与了许多重大方针、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对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的提出和推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接连溃退,在政治上更加专制独裁,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为了解决保持抗日军队和抗日根据地问题并争取人民的民主权利,1944年5月,王若飞作为林伯渠的助手赴西安、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他还协助董必武主持中共南方局的工作,后担任南方局工作委员会书记,全面负责日常工作,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扩大了我党的影响。1945年6月,王若飞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为了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独立的新中国,王若飞随毛泽东、周恩来从延安飞抵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在重庆谈判期间,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在谈判中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坚持民主、反对独裁。经过43个日日夜夜的斗争,终于迫使国民党签订了“双十协定”。次年1月,王若飞又随周恩来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既坚持原则,又掌握灵活的斗争策略,使改组国民政府达成协议,扩大了我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协会议闭幕后,国民党制造了一系列反共反人民事件,破坏政协协议和停战协定的行动不断升级,全面内战迫在眉睫。王若飞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飞赴延安,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和请示工作。行前的夜晚,他对周恩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要为人民打算”。这既是他一生革命实践的总结,也成为他对党对人民的最后遗言。

  1946年4月8日上午,王若飞同秦邦宪、叶挺、邓发和黄齐生等,乘飞机离开重庆飞往延安。当时,延安上空乌云密布,下起蒙蒙细雨。因能见度很低,飞机无法着陆,临时改航到西安降落,不料中途迷失方向,撞到海拔2000多米高的山西兴县黑茶山上,同机13人全部遇难,王若飞时年50岁。

  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周恩来得知王若飞遇难后,悲痛地说:“失掉了他,好像失掉一种力量,失掉一种鼓励,失掉了一个帮手”。王若飞早在狱中说过:“我能为真理、为劳苦大众而死,我会含笑以赴”。他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谱写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革命一生,在他的身上,永远闪耀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

  王若飞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我们纪念王若飞,就要学习他热爱祖国、坚定信念、光明磊落、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向往光明、追求真理,善于结合实践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新的开拓精神,学习他对党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不懈奋斗,锐意进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新长征中奋勇前进,把我们可爱的贵州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者: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