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飞:一切为人民打算
2006年06月08日 17:27 来源:CCTV.com
这是贵州省安顺老城的一座老式民居。当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王若飞,就是从这里走上革命历程的。
王若飞,1896年10月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县。9岁时随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舅父到贵阳读书,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参加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从1918年春天起,王若飞先后赴日本、法国和苏联留学。1922年6月,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在法国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探讨中国革命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3年4月,王若飞和赵世炎等旅欧党员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转为中共党员。他们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十月革命的经验,并联系实际,经常讨论中国革命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
1925年3月王若飞回国。不久他担任中共豫陕区委书记,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他在中原地区大力发展党团组织,积极开展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为推动中原地区的革命运动作出了贡献。
1926年5月,王若飞赴上海任中共中央首任秘书长,参与处理了党内大量的日常工作,并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一、第三次武装起义。党的五大后,王若飞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农民部长和宣传部长。党的八七会议后,王若飞根据革命的紧迫形势,克服重重困难,多次在江苏各地组织农民暴动。1928年6月,王若飞赴莫斯科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留在苏联,进入列宁学院学习。
1931年7月回国后,王若飞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员,组织领导西北地区的农民解放斗争和民族革命斗争。这年11月,由于叛徒出卖他在包头被捕。在狱中,王若飞大义凛然,在敌人的法庭上据理力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大谈马克思主义。敌人曾将他押赴刑场,玩弄假枪毙的伎俩恫吓他,他仍不屈服。他还在狱中写下了2万多字的长信,劝国民党绥远主席傅作义站在中华民族革命战争的立场上,坚定地动员民众和军队抗战。
1937年4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营救下,王若飞结束了5年零7个月的牢狱生活。1937年9月到达延安之后,他风尘仆仆,竭尽全力地投入工作。1938年秋,他担任中共华北华中工委秘书长,并兼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0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44年4月他赴重庆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工委书记,主持南方局的日常工作。1945年8月,他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了与国民党的和平谈判。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请示汇报工作,飞机行至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险失事,王若飞与秦邦宪、叶挺、邓发等同机遇难,时年50岁。
“一切要为人民打算”,这是王若飞当年临别重庆时向周恩来说的最后一句话,这句名言成了他对人民、对党的最后遗言。在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队伍里,王若飞是全党当之无愧的楷模!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