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杏佛之死是老蒋杀一儆百的把戏,也是为了警告宋庆龄等人
1975年7月23日,唐由之给毛主席做了白内障手术。手术成功后,主席为表达谢意,背诵了鲁迅悼念杨杏佛的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杨杏佛是谁?鲁迅为何要为他写悼亡诗?
杨杏佛,名铨,出生于江西清江县,国民党党员。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参加武昌保卫战,后来任孙中山的秘书,备受孙中山以及国民党左派的赏识。
他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为纪念中山先生,国民党拨出专款白银约八十余万元修建中山陵,杨杏佛全权负责这项工程。
当工程招标时,许多建筑公司为拿到工程给他送礼,他将那些礼品全部收下,然后把礼品存放在陈列室中供人参观,自此再无人敢向他送礼。
1932年12月,宋庆龄与蔡元培、鲁迅、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是民盟主席,杨杏佛任民盟总干事,是宋庆龄的左膀右臂。
那个时期,杨杏佛不顾国民党的禁令,如实向公众介绍苏区情况,呼吁全国统一抗日,还不遗余力地到处营救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他用英文将邓演达的死讯公开刊登在海外的报纸上,揭露了老蒋暗杀的阴谋。
他在《申报》上发表文章,坚决反对独裁,号召大众为自由民主而奋斗。民盟严厉抨击老蒋的反革命行为,在国际上引发了很大的舆论,也令老蒋十分恼火。
1933年初,杨杏佛来到北平,接受了多家报社记者的采访。大公报记者问:“杨先生,贵同盟多次呼吁释放政治犯,如果释放了他们,局面是否会更乱?”
杨杏佛说:“本同盟以保障民权、促进法治为宗旨,我们强烈反对一切破坏民主、破坏民权的行为。”
有记者问:“对于蒋委员长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你有什么看法?”这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杨杏佛义正辞严地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命令30万东北军不战而退,大片国土沦丧。一二八事变,19路军奋起抵抗,老蒋未派援兵,导致19路军弹尽粮绝。这是一个爱国者的行动吗?”
杨杏佛继续说:“困难之时,中华民众要齐心协力,共同抗敌。如果孙先生泉下有知,也定会赞成国共合作。”
次日,老蒋看到报纸,气得脸色发青。他找来戴笠说:“民盟多次公开与我党唱反调,你看怎么办?”戴笠心领神会地说:“我们先礼后兵,先警告一下,如果他执迷不悟,那就动手。”蒋介石点头。
没过几天,杨杏佛收到一封有点重的信,打开一看,里面有两颗子弹,同时信中提醒他到国外去,明哲保身。杨杏佛说:“他们想威胁我,而我无所畏惧。”
他继续做自己的工作,老蒋看他不为所动,就向戴笠下令:“杨杏佛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1933年6月18日早晨,杨杏佛准备带儿子去马场骑马。出发前发现一辆车挡住了他的出路,他换了一辆敞篷车驾驶。当他开到达亚尔培路时,6名军统特务早就埋伏在路边,他们对准敞篷汽车射击,枪声、爆炸声震耳欲聋。
杨杏佛扑在儿子身上,拼命把儿子护住。附近的居民听到的枪声无人敢出门,直到枪声停止,有一名白俄罗斯员工匆匆走出办公大楼,他将满身是血的杨杏佛父子送到乐广慈医院,可是医师们都去做礼拜了,等他们到来时,杨杏佛已经伤重死亡,其子幸存。
6月20日,杨杏佛的葬礼在万国殡仪馆举行。当时据传鲁迅也受到了警告,友人劝鲁迅不要去,但鲁迅坚决参加了杨杏佛的葬礼。送走杨杏佛后,他写下了悼杨铨的诗,传诵至今。
杨杏佛之死是老蒋杀一儆百的把戏,也是为了警告宋庆龄等人。然而宋庆龄并不畏惧,她在杨杏佛葬礼上铿锵有力地说:“杨铨为了自由而失去了他的生命,我们不会屈服,为了自由将斗争到底。”
老蒋刺杀杨杏佛的目的达到了,但是震慑宋庆龄、鲁迅的目标没有达到。一个爱国人士倒下了,千万个爱国者站了起来。正是因为有无数的爱国者抛头颅、洒热血,中国最终迎来了独立、解放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