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胜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5241
本馆由[ ~9xiii ]创建于2010年01月01日

谷城:辛亥义士杨洪胜故里

发布时间:2010-10-07 10:53:13      发布人: ~9xiii

 杨洪胜(1875一说1886-1911年)又名宏胜,字益三。湖北谷城人。三岁丧父,九岁时母残,家贫,随舅父学打铁手艺。稍长到南河白鹤观渡口驾船摆渡。1903年投防营当兵,后被选入新军第八镇十五协三十标当兵,1906年升正目(班长)。1911年3月加入文学社,奉组织之命请长假离营,在右旗后门的中和门路(今武昌首义路)开店,店名杨洪胜杂货店,为取送情报的秘密活动据点。时年其16岁的儿子杨金山也从老家到了武昌,成为新军中的炮手。
 同年9月,军事指挥部成立,杨洪胜负责交通联络与外勤。10月9日,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革命党人总机关部暴露,武昌总、分机关被破坏,革命党人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下达起义命令。杨洪胜接受向工程营运送炸弹的任务。下午4时后,用竹篮携炸弹前往工程营,恰遇营值日队官黄坤庸在营门口,守卫营门士兵不敢放杨进入,杨只好回杂货店再等机会。不料回店时店内已有军警守候,随即转身外走。然军警起身紧追不舍,杨被追到紫阳湖附近,向后扔了一枚炸弹,不幸自己受伤被捕,押解至督署。
 次日凌晨,继彭、刘后第三个受审,杨重伤在身,面部已烧焦。主审官铁忠问杨同伙还有哪些人,杨怒斥道:“除了你都是我的人”,铁忠气极即写斩首旗牌,把杨洪胜与当时被捕的彭楚藩、刘复基一同被判斩刑,三人随即在湖广总督东辕门口慷慨就义,史称“首义三烈士”。
 辛亥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将杨洪胜3烈士的尸首缝合,入柩停放在原清光绪的皇殿里。皇殿位于武昌紫阳路127号大院内,原是明朝楚王朱桢(1364-1424)为岁时祭祀而建的皇殿。殿为砖木结构,面阔18米,进深13米,是武昌城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建筑。在三烈士就义一个月后的11月9日,湖北军政府为三烈士公祭,孙武、吴兆麟、蔡济民等军政领导致祭,并将皇殿改名为“三烈士祠”,同年,在皇殿增辟祭堂,祭祀首义诸先烈。1936年,湖北省政府在皇殿原址新修“辛亥首义烈士祠”,占地96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牌楼、办公楼和享堂等。1982年,该祠享堂因白蚁蛀蚀拆毁,仅存牌楼和办公楼。烈士祠是全国第一座纪念辛亥革命烈士的场所。                                      
 1912年,杨洪胜烈士的灵柩由其儿子杨金山亲抚,从武昌运回家乡。灵柩共用4艘炮艇护送,一艘开道,一艘装灵柩,另两艘为左右护卫艇,逆汉江而上,沿途官署均在江边设祭坛迎送。灵柩运到谷城公祭半月,后将遗体安葬在谷城县城对面的虎头山上。在安葬时,孙中山、黎元洪等送来挽联以表深深哀悼。1941年,谷城县为崇敬先烈,把杨洪胜打铁的“铁匠街”改名为“杨洪胜街”。1982年和2002年,谷城县政府两次拨款维修烈士墓,立下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彭、刘、杨三烈士之一杨洪胜烈士之墓”的墓碑,并把烈士老家的路改名为“洪胜路”。杨洪胜烈士墓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纪念这三位烈士改的,1931年湖北省政府建彭、刘、杨三烈士亭于武昌解放路南(今武昌造船厂内,原为清湖广总督署)原烈士就义处。1956年加以修葺,1981年重修。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把武昌起义的平阅路名为彭刘杨路。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