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澄父亲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19581938
本馆由[ 陈申林 ]创建于2014年01月20日

朱曼平妙用“三大法宝”书写闽粤边区斗争篇章

发布时间:2019-11-13 08:30:17      发布人: 陈申林

朱曼平妙用“三大法宝”书写闽粤边区斗争篇章

                 作者 詹世忠

众所周知,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曾任中共闽粤边委特派员、闽粤赣边区党委副书记、边区纵队副政委等职的朱曼平, 在福建长达十余年的革命实践,可以基本归结为是对“三大法宝”的具体运用。这在中共福建地方史上书写了引人注目的一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开创性地做好群众工作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1933年,从南洋回国的朱曼平进入闽粤边苏区。为适应苏区环境,朱曼平不仅在衣着装扮上接近当地人,还努力学习闽南话。一口道地的闽南话,为朱曼平融入当地生活、做好群众工作奠定了基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包括靖和浦在内的闽粤边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时任中共靖和浦县委委员的朱曼平认为:有群众才能开展工作,没有群众我们就只能束手待毙,党的工作必须跟着群众“走出去”。

靖和浦县委研究了朱曼平“走出去”的建议后,决定分派干部深入到各村主动做群众工作。但当时群众都被围 困在移民村里,很难见到。朱曼平利用群众晚上到山上巡田放水的机会,在山上等候,与巡田的人交流沟通。后来有了一定群众基础,朱曼平就进入移民村开会,更加广泛地宣传 党和红军政策。群众反映说,国民党要我们“自新”,我们不愿去,但不“自新”又过不了关,怎么办?朱曼平就这一情况向上级做了汇报。上级根据朱曼平的意见作出指示:群众被迫“自新”是为了生存,全村群众可以一起向国民党集 体自新,但不能个人或少数人行动;一些尚未暴露的共产党 员也可以和群众一道签名,求得合法生存,以便在移民村坚持和开展工作。这个政策传达后,群众对于敌人强迫自新问 题,打消了顾虑,帮助敌人带路搜山的人也少了。相反,碰到敌人搜山,群众还会来通知。

和群众接触多了,朱曼平又想办法逐步引导群众开展斗争:先是利用晚上开会很迟结束的时机,拔地主豪绅地里的菜来煮点心,以后又到地主池塘里抓鱼来煮。地主、保甲长有所察觉扬言要查办,朱曼平组织赤卫队干脆蒙起面来 打土豪,将没收来的东西分给更多的群众……就这样,进一 步把群众发动起来了。

在朱曼平等人的努力下,国民党在移民村组织的“守望队”也成了党组织掌握的武装。守望队员白天是农民,到了 晚上,一部分人坐更守望,另一部分人出去打土豪,贴标语。后来守望队被组织起來成为“抗日义勇军”。在人民武装的震慑下,一些保甲长为自己人身安全考虑,都愿意保守党和红军游击队的秘密,并且通报敌情。

对朱曼平卓有成效的工作,闽粤边特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35年9月,闽西红9团下闽南时,特委向团长吴胜等 专门介绍了朱曼平开展群众工作的经验。

正确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朱曼平不顾个人安危,亲自来到国民党漳浦县政府会见漳浦 县长吕思义,阐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愿望和主张,公开号召 各界人士团结起来,共同抗日。这年冬天,朱曼平到云霄、 诏安边境的乌山地区,着手恢复云和诏边区的党组织。1938年3月,中共云和诏县委重新组建,卢叨任书记,有党员500多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按毛泽东的话说是综合联合与 斗争两方面的政策。1938年2月成立的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各县委指示“在新的形势下,党的工作要实行秘密与公开相结合,搞两面政权,争取改造和掌握国民党政府的基层政权,开展合法斗争”。所谓两面“政权”,亦称“半政权”,是朱曼平根据闽粤苏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学说提出来的,即在国民党保甲政权中有共产党的领导,实际上是党所掌握的两面政权。随即,一些立场坚定的共产党员被派到国民党基层政权任职。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溶共”、“限共”、 “反共”,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当时中共党内有过片面强 “服从统一战线”的情况,因此地方党组织虽掌握少量武装,但有枪不敢开,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步步紧逼,处境十分困难。此时,党内个别投机分子开始动摇乃至叛变,致使一大批党支部被摧毁,党组织的骨干严重损失,党的領导机关被迫迁入深山。

1940年5月,中共漳州中心县委书记何浚调广州工作,朱曼平接任书记。根据中央指示,中心县委遵照“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组织战略上的退 却,有计划地把武装人员分散: 有条件的干部到白区自谋职业,等待组织的命令;大部分干部和武装人员,一手枪,一手锄,在基点村山边开荒,建立粮食生产基地。这种斗 争方式,在闽南坚持了三年,保存了原有力量并有所扩展。       

1941年1月,漳州中心县委正式改为闽南特委,朱曼平 任特派员。这时.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党福建当局“闽南剿匪司令部”加紧“围剿”靖和浦各革命基点村。由于党组织措施得力,应对有方,各基点村无一群众“自新”,也无一干部党员叛变。1942年2月 , 中共闽粤边委成立,朱曼平调任特派员(为边委实际负责人),和副特派员张昭娣一起,统一领导闽西和闽南党的工作。

坚持开展自主的武装斗争

近代中国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完成任 何形式的革命。朱曼平一直重视武装工作,认为没有武装力 量就没有革命。“漳浦事件”发生前夕,朱曼平和其他同志经过分析,预感情况不妙。在这紧急关头,朱曼平化装找到红3团领导人何鸣,提醒他要保留独立武装,否则可能受制于敌。何鸣却很不以为然地说:“你不要听信谣言,尽管安心工作,不必庸人自扰!”1937年7月16日,“漳浦事件”发生,红3团被国民党157师重兵包围缴械。同一天,诏安也发生了“月港事件”,闽粤边特委代理书记张敏等13名干部被捕杀。

之后,朱曼平以闽粤边特委巡视员身份,实际主持特委工作。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勇挑重担,全身心地投入重建部队的工作中。7月17日,红3团突围出来的同志在清泉岩召 开会议,决定重整武装,仍叫红3团。朱曼平代表特委宣布由卢胜任团长,王胜任副团长,下编一个连,并建立了党支部。在朱曼平的领导和各方面支持下,闽南红3团逐步得到恢复,半年时间里,队伍又发展到300多人。

1938年2月.红3团编为新四军2支队北上抗日。在队伍即将北上之际,朱曼平预见到今后斗争的复杂性和艰苦性,为了准备对付国民党顽固派和日本侵略者,他提出留下一部分武器和军事干部,作为重建武装的基础。因此留下了一连的武器,班、排级军事骨干八九人。

在“埋藏”(潜伏隐藏)时期,革命处于低潮,队伍分散有利于保存革命力量,但不利于武装回击敌人。中共中央曾于1941年6月明确指示闽西闽南党组织,必要时可以适当地实行武装自卫。但当时中央指示并没有传到闽粵边区。1943年10月,闽粵边委在朱曼平领导下,根据闽粤边和闽西、闽南的实际情况,成立了“经济工作队闽西闽南总队”,以刘永生为总队长,范元辉为政委,后又成立了经工分队。经工队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解决了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经济问题,而且以武力打击和震慑了反动派,给人民群众撑了腰,壮了胆。

1945年初,经工队总队、分队合并,命名为王涛支队(借以纪念两年前牺牲的闽西特委书记王涛),支队长刘永生,政委范元辉。王涛支队先在闽西活动,在根本扭转了闽西的 革命局势后开赴闽南,并在闽南留下了武装反顽的一支队 伍——王涛支队第4大队。由于有了王涛支队,中共党组织在闽粤边(主要在闽西南)这片土地上,改变了被动挨打的 局面,并且为闽粤边的党和人民开展大规模武装斗争准备了坚实的干部和群众基础。这是闽粤边委及朱曼平所制定的武装自卫方针的卓越成果。

( 作者为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四处主任科员)

摘自:《福建党史月刊》2013年07期24、25页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