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
人,先学会做人,再去做事。这个人才能称其为“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人的身体从出生到成熟,到消亡。身体只是一个人的载体,他承载着一个人从生到死的经历、阅历。在社会上,当一个人出现,首先映入眼睛的就是一个人的身体和容貌。他的谈吐、思想、精神则反映了这个人与别人的区别,这也就是“人”的价值。每天的三餐二倒,滋养着我们的身体,使我们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经验与教训越来越丰富、见识了不同阶层的人,懂得了“人”存在的价值之所在。“自我”的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如果考虑的角度和方向及重点始终坚持这样,我个人就会变得“自私“,就会远离众人,不合群。所以,在保证自己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多想想别人的利益,多为别人的利益考虑和努力,就会获得别人的拥护。
非常简单的道理,你如果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你现在所得到的,正是你所施予的。
所以,一个人存在社会,就需要修炼。如何修炼呢?
《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面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面后至知,至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上面这段话,指出了作为一个大人的为人之道。介绍了达道的方法和渠道,首先从自我做起,才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结果。修身在于正心,心正在于意诚,意诚在于至知,至知在于格物。所以,按事物的规律来办事没错的,全天下的人,首先要学习法律、法规、不要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了邪念,贪念,其中的一环出了问题,别的环节就会传导,最终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身体的离开,其意念随着人的离开渐渐地淡去。作用越来越弱化。如果让自己的意念留得长久,一则保证自己的身体不出事故和问题;二则选对自己的支持者和接班人;三则著书立传;四把自己的智慧成果写入历史或者有权威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