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1299572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7月05日

朱元鼎:精益求精的水产教育家

发布时间:2010-07-05 17:07:29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当我们翻开上海海洋大学的校史,回顾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时,一位长者的慈祥面容让人久久舍不得挪开视线,满怀崇敬与爱戴在心底反复吟诵:“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就是朱元鼎,一生光明磊落,辛勤耕耘,为祖国的水产科研和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著名鱼类学家、中国鱼类学的主要奠基人和水产教育家。

    朱元鼎原名朱继绍,1896年10月生,浙江鄞县人,192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34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研究院院长、理学院院长、代理教务长。1952年以后,历任上海水产学院教授、海洋渔业研究室主任、鱼类研究室主任、院长,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是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鱼类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动物学会的理事,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学报》编委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海洋与湖沼》、《动物学报》、《水生生物学报》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圣约翰大学校友会第一任会长。

    两度赴美求学深造

    1913年,朱元鼎进入宁波斐迪中学读书,他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本该6年完成的中学学业。毕业后进入江南著名教会学府——东吴大学,师从美国著名生物学家、东吴大学生物学系主任祁天锡(N.Gist Gee).1919年,在东吴学报第一卷第3期、第4期连续发表了他用英文撰写的《藻类的经济价值》一文,系统地介绍了藻类的生物学特点和经济意义,充分显示了学术潜力和英文水平。毕业后,东吴大学校长葛赍恩校长教授推荐其到位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生物系任教。1925年受洛克菲勒基金资助赴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投身昆虫学家倪丹(J G Needham)门下,钻研昆虫学。192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论文答辩,获理学学士学位,回到圣约翰大学任教,并着手进行心仪已久的中国鱼类学研究。1930年在燕京大学生物系杂志刊登自己的第一篇鱼类学论文《中国鱼类学文献》,标志着他从昆虫学研究向鱼类学研究的正式转轨。1931年,由他撰写的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中国鱼类分类学专著《中国鱼类索引》出版,其后获得北平自然历史学会金质奖状。1932年,因卓越的学术成就再获洛氏基金会资助,带着两大箱鱼骨标本赴美深造,师从后任美国鱼类学和爬行动物学学会会长的密西根大学动物博物馆著名动物学家赫伯斯(Carl Leavitt Hubbs)教授,顺利攻读完成获博士学位。1934年春,回校任教,以每月300大洋的薪金成为全校中国教员之首,并先后被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聘为全世界仅有的25人国外通讯会员之一。1939年被北京博物学会授予金氏金质奖章。

    做约大研究院院长

    1943年圣约翰大学董事会决定推举朱元鼎为研究院院长。从前研究生大都是一些助教得到系主任同意,半教半读,有时一二人,有时数年无人,学制一般两年。朱元鼎接手院长后,他规定论文题目最迟要在最后一学期前备案,答辩二周前交论文一式三份,一份学生自留,论文须经委员会答辩及格方能毕业。他的严格要求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学位信誉。1948年秋,理学院全体教师开会,朱元鼎被选为理学院院长。同年冬天,校董事会推选赵修鸿为代理校长,朱元鼎为代理教务长。

    出任上海水产学院院长

    解放后,全国院系调整,面对中科院动物所、青岛中科院海洋所等发出的邀请,朱元鼎却相中了仅有137名教职工的中国第一所本科水产高等学校——上海水产学院,只因这里聚集着侯朝海、陈子英、王以康等一批水产学名家。阔别居住了32年的圣约翰大学29号别墅式公寓,朱举家搬进了水产学院一幢不大的红色小平房。作为原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水产实验所的建筑。平房住着两家人,东面住着朱家,西面住着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的学生、谈家桢院士的师兄陈子英教授。这一住就是36年。由于在鱼类学研究和水产教育方面的杰出贡献,朱元鼎被周恩来总理授予一级教授证书,成为中国仅有的两位鱼类学一级教授(研究员)之一。1957年11月1日,一纸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发的任命书送至年已花甲的朱元鼎手上,正式出任上海水产学院院长。他深知人才是科研工作的关键,为此积极的选贤育才,经过几年努力,一支以孟庆闻、陆桂、谭玉钧、赵传絪、黄锡昌、骆肇尧等为学科带头人的多学科队伍逐渐建立起来,由此奠定了上海水产大学的基础。

    科研上精益求精

    与鱼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大多数鱼类标本一到朱元鼎手中,他都能说出其学名、籍贯、生活习性等,但在研究中,他仍反反复复做实验。他们为鱼测体长、体高、头长、尾长,用解剖镜观察鳞片的形状特征,解剖内脏,观察鳔的分支,耳石的形状……朱元鼎每天戴着老花镜,手拿放大镜,对记录上的每一句话、每一张图和实物,都要再三对比、核实、修改,直到完全正确为止。

    石首鱼科中有一种叫“日本黄姑鱼”的,外国文献描述其背鳍鳍条在22与29之间。朱元鼎对此颇为怀疑,觉得同一种鱼的背鳍鳍条数不可能相差这么多。他一直想弄个清楚。直到一个秋天的夜晚,助手伍汉霖兴冲冲地拎着3尾大鱼,冲进办公室。朱元鼎一看喜上眉梢,正是梦寐以求的“日本黄姑鱼”。在做好外形分析后,朱元鼎亲自拿起解剖刀,熟练地剖开鱼腹,轻轻取出内脏,露出近一尺长的鱼鳔。他小心翼翼地把粘在腹膜上的一层薄翳连同鱼鳔一起完整地剥离下来。鳔的外形像一只铁锚,比资料上的多了两个耳朵。再取出雀蛋般大小的耳石,也与文献记载的有出入。这一重大发现引起朱元鼎和助手的极大兴趣。最终研究成果形成了论著《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述》,1963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他们除提出一些新的理论,还发现4新亚科、2新属和4新种。该书被列入《1960上海市科学技术论文选集》,当时的评委主席、中科院学部委员苏步青称之为“状元”,1975年巴西学者将其译成英文在荷兰出版,至今该书仍是研究世界石首鱼类的重要参考文献。

    刚直不阿饱怀民族情感的爱国青年

    青年时代的朱元鼎就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早在1915年,斐迪中学师生联合组织出版了《国货杂志》,他担任国货调查员,在该刊第一期上撰文疾呼:抵制日货,“不然值此千钧一发,为民者不能竭一己之力以补救之,大局不顾,坐待成败,何异釜舟已破而舟子嬉笑不顾哉!”这就是爱国青年朱元鼎在内忧外患,国势渐堕的旧中国,以天下为己任,动员起来,救国救民的崇高精神。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所谓“日中提携”的幌子下,日本对当时中国的一些名教授格外垂青。朱元鼎自然也成了他们企图猎取的对象。1936年夏,上海亚洲文会博物馆有个日本人给朱元鼎送来“请柬”,恭请出席日本动物学会年会,并邀请他借机赴日讲学,免费游览,享受“特等待遇”。朱以请柬来迟,下学期课程已经排满托故回绝了对方的“盛情”。次年日本方面又提前几个月寄来“请柬”,朱元鼎很干脆地回绝了,彰显了一个爱国学者坚定的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直到1978年他向家人谈起此事时,仍严肃而又感愤地说:“不怀好意,真险哪!”

    春风化雨悉心育才的园丁

    朱元鼎悉心培育人才,治学严谨,提携后学,甘为人梯。他对助手注意教导与培养,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科学工作者,亲自制定了一套培养基本功的计划和措施,提倡搞科研要有锲而不舍的韧性与钻劲。每天上午,朱元鼎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二楼助手们的房间,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对工作中的疑难给予悉心指点。他对助手要求严格,工作不合要求,常常要返工多次。凡请他帮助修改的学术论文,他必字字过目,句句斟酌,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有些论文经常被他不止一次地退回修改,直到他觉得无懈可击,方被认可。如果发现助手面有难色,他就严肃地说:“这是千百年大计,要对后人负责啊!”

    20世纪80年代初,孟庆闻、苏锦祥、李婉端以《白鲢的系统解剖》为基础,对鲨鱼、鲈鱼进行系统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希望朱元鼎一同参加,并执意把他的名字署在最前面出版专著。朱元鼎莞尔一笑,说:“不好!不好!这是你们的研究成果,我怎么能坐享其成,无端占有呢?你们大胆地做吧,有什么困难我全力支持,要什么材料我尽量提供,我当个不署名的协作者。”1983年底孟庆闻、苏锦祥、李婉端完成了《鱼类比较解剖》一书初稿,朱元鼎审阅之后十分高兴,亲自为书稿写了序,令后辈倍受鼓舞鞭策。只要学生有一点成绩与进步,朱元鼎从不吝啬他的热情与鼓励。他几次提出合作发表论文时要将他的名字署在后面,让青年同志放在前面,有时干脆提出不署他的名字。朱元鼎不止一次语重心长地对助手说:“我的有生之年不多了,我要抓紧一点,为你们铺路搭桥,也算是为国家尽最后一点贡献!”

    人们说:“他不仅传授了学术,更传授了一位科学家可贵的品格。”

    温和儒雅富有生活情趣的慈父

    朱元鼎一共有6个孩子。他虽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但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却并没有继承父亲朱榕青的传统观念,而是采取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教育态度。他自己勤以治学,给家里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为子女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朱元鼎的书是家里的重要收藏,淡淡的书香不仅让朱元鼎深深陶醉,废寝忘食阅读,乐此不疲,同时也带给六个孩子无穷无尽的乐趣。在客厅这个“朱氏阅览室”里,父子们常常各就各位,各读各的书。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朱元鼎的书案,也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在这种气氛的熏陶感染下,六个孩子均顺利考取了圣约翰大学。

    长子毕业于工程学院土木系,次子毕业于物理系,后再读生物学,其生物学毕业论文是《大黄鱼解剖》,三子毕业于经济系,长女主修英文,四子主攻化学,幼女毕业于经济系。个个术有专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朱元鼎家周围有个小院落。刚搬来时这里光秃秃的,只有些校园园丁种的小草坪。于是每逢闲暇,朱元鼎就带着孩子们种花种树种蔬菜,一方面陶冶了性情,丰富了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从小培养了孩子们爱花惜草的品性。在全家人打理下,门前屋后渐渐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花卉,有桃花、腊梅和竹子等。花园虽不大,一年四季却都有花看。不仅引来蝴蝶、蜜蜂在花丛中唱歌飞舞,而且受到了圣约翰大学师生的赞赏。一家人还能从小花园里采收到新鲜的蔬菜瓜果吃。他对子女说:“只要精心栽培就能茁壮成长,一个人只要努力就能成才,一个国家如能齐心协力就会兴旺发达。”

    朱元鼎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家人在一起。除了参加学术活动,他很少出门。圣约翰大学校园内29号公寓门前的一块大草坪,就是朱元鼎和孩子们的乐园。若是风和日丽的周末,朱元鼎常和孩子们在这里打羽毛球。朱太太则在一旁的日光里,微笑着看他们嬉戏。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由于朱元鼎等老一辈杰出渔业科学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渔业由20世纪初叶的蹒跚学步转上了健康成熟。1990年起中国水产品产量连续至今稳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1/3,其中水产养殖产量尤为突出,占世界总产量的2/3。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渔业大国。而今,中国渔业又迈着稳健的步伐,向与生态友好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渔业发展,由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挺进。在这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必将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和大批才华横溢的学者。1996年8月16日,在纪念朱元鼎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为其题词:“敬业奉公,为人师表”。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