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邓英淘,我最推崇的一个用脚做学问的学者
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邓英淘,我最推崇的一个用脚做学问的学者
很多人没意识到,常说的“现代化”只是属于少数人的,在本质上是“少数人的现代化”。
第一个提出“多数人的现代化”这一概念的,以笔者所见,是邓英淘,我最推崇的一个用脚做学问的学者——另一个是温铁军。根据这一概念,邓英淘提出了“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这一命题,为了论证这个“为了”,邓英淘呕心沥血、饱经风霜,以至于油尽灯枯、燃尽了自己、英年早逝。幸好,还有温铁军,温铁军的“三农”,就是始终抓住了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的现代化问题——当然,温老师早就不认可主流意义上的“现代化”,所以,这里的现代化另有温老师定义的别样内涵。
邓英淘“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这一认知框架,是笔者目前认可接受并融会贯通的最高层的认知框架(炼就末那识,我方为“我”,才可说“我以为”,否则,你以为你以为的其实不是你以为的)。
观网有一篇邓英淘临终前的文字(其好友王小强对其的访谈的第一节):邓英淘﹕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
此访谈的全文有个小册子叫:《邓英淘—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百度文库)。
观网还有篇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的评议:再造现代化之路——邓英淘与中国转型经济学的先声-陈昕
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出版了邓英淘的三部著作:
《新发展方式与中国的未来》
《新能源革命与发展方式跃迁》
《再造中国,走向未来》
这三本书现在是笔者书柜里的镇柜之宝,第一本书更是已经研读数遍。
对生态文明的领会,除了提出者,甚少能超越温铁军者,笔者所见,只有邓英淘的“新发展方式”更高明,或许可以说,是目前所知的天下第一人。
中国的经济在可见的未来绝不可能崩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再造中国,走向未来》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这是中国手里真正的王炸牌,或许一直在雪藏,但一旦形势有变,这张牌可以稳定全局。须知,这种大牌只有在逆周期操作时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而且也唯有逆周期时才能顺畅操作,因为那时做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调整要相对容易一些——毕竟在危机状态下大家都更能妥协一些,这是温铁军老师反复讲过的道理和历史经验。
笔者向身边的很多朋友推荐邓英淘的著作,现在郑重推荐给大家。
笔者认为,要想提升自己的“德、识”(清章学诚倡导“才学识德”四才兼备),必得读书,而读书却要考较鉴赏力,要“与高人神交,与好书恋爱”(参:读假书费钱,假读书废人!)。
邓英淘就是如斯高人,其上述三本著作就是如斯好书。
是否夸大其词?诸君一阅自知笔者所言非虚!
附
推荐一篇文章:
文中提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概念“第四等级”,与“多数人的现代化”这一概念似可通约。引一段:
我有一个提法希望得大家的批评,这就是第三等级之后的“第四等级”的问题。第三等级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后登上历史舞台的市民阶级。它当时是一个革命阶级,当今世界是继承的是第三等级或市民阶级的革命遗产,这就是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里面讲的那个由资产阶级“照着自己的样子”创造出来的世界。今天,不管意识形态立场如何,也不管情感观念上接不接受,事实上我们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格局和历史条件下。这是第三等级创造的世界。可是,中国革命以及它所带来的新中国同第三等级处在一个很有意思、或者也可以说很尴尬的关系中。一方面,我们仍然要继承它的遗产,我们在它所确立的历史框架里走了一百多年,也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在另一方面,中国革命和新中国从一开始,在追求的目标和怀抱的理想上,就同这个第三等级的世界有所区别,可以说中国革命和现代国家的主体即在走“第三等级”的路时候,也在同时想着如何走出它的影子。这种差异性里面有种种地理、文化、宗教、历史因素, 但一个总体上的原因其实既简单有复杂: 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国家的主体在经济、和劳动的意义上是历史上“第三等级”及其后裔“中产阶级”之下的那个大多数,而不是它的纯粹的量的增加。
说句题外话,张旭东和崔之元的学问都做的非常扎实,书读的极好也极广,我主要是通过他们俩为中介去拓宽知识面——触碰到更多的尤其是国外优秀的学者的学术成果(很多是非主流的或甚少被国内学界重视和提及的)。崔之元在学界有一个雅号叫“文献第一人”,由此可见其在文献方面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