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晏的传奇人生
同治初年,西北回民群起反清。河州回民在花寺门宦大阿訇马占鳌领导下,各门宦联合,攻下河州城。马占鳌亦河州西乡漠尼沟人,和马海晏有姻亲关系,素敬其武艺。马占鳌有谋略,善言词,在宗教中有地位;马海晏有武艺,勇猛善战,二人相契,占鳌为大总戎,海晏为先行官,率领河州回民武装反清。同治十年(1871年),左宗棠指挥的清军占领金积堡后向河州扑来,八月渡过洮河,进击三甲集、太子寺、大东乡。马占鳌、马海晏组织力量在太子寺和清军决战,占鳌邀结循化八工、米拉、碾伯及四乡回民(包括撒拉、东乡族)聚集太子寺,挖壕筑卡,阻击清军前进。同治十一年正月初四日,马占鳌、马海晏共同筹划,借清军过年宴饮之机,由马海晏选带精壮射手,乘黑夜潜进清兵新路坡营地,以所带土坯浇水筑成“冰城”三座(时值隆冬,坯、水相结马上冻固)。“三垒环峙,……皆以善枪者穴居墙下”。天明,清军发现自己营地间出现回军三垒,遂大举进攻,记名提督傅先宗冲在前。马海晏镇定指挥,以善枪者射其冲在前者,趁敌乱之际命善刀矛者上前砍杀,毙敌无数,傅先宗被当场击毙;十一日,乘大风扬沙,回军再主动出击,杀死清兵右路指挥、记名提督徐文秀,其部下伤亡大半,“总兵郑守南、李其祥、杨文林、刘笃志,副将卢才华、王福昌,参将吴明胜,游击陈东海,都司李湘南、张有才、舒有贵,均殁于阵”,取得河州反清战役巨大胜利。“太子寺战役”被称为“黑虎掏心”,写下了西北回民反压迫斗争史的光辉一页。但马占鳌主张打胜投降,态度坚决,反对投降的人被砍头。马海晏附合马占鳌意见,同意派人到左宗棠大营请降,并于同年七月亲自到兰州晋见左宗棠,甘心受抚。马占鳌、马海晏等率领的回民武装,被改编为三旗民队,受河州镇总兵沈玉遂节制。马占鳌任督带兼中旗旗官,马海晏为督标中营管带,帮助清军捕杀坚持抗清的闵殿臣、马彦龙等,成为清廷“以回制回”的工具。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命喀什噶尔提督董福祥东调,防卫京师。行至甘肃,董令马安良(此时马占鳌已逝世,由其子马安良袭其职)、马海晏组织马队,带领甘军东行,入卫京畿。次年(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循化、河州一带回、撒拉族人民再举反清义旗,激成“河湟事变”。总督杨昌浚镇压不力,固原提督雷正绾、甘州提督张永清调赴河州、西宁亦无力镇压。清廷派董福祥回甘,以马安良、马海晏为先行,渡洮河,进河州,“以回制回”,分化瓦解,将起义镇压下去。马安良、马海晏河湟事变后军权在握,逐渐发展成地方军阀势力;在镇压河湟事变中帮助河州总兵汤彦和脱离大难的马福禄,也开始掌握兵权。
1900年,义和团运动起,八国联军侵华,马海晏、马福禄又奉命东调(马安良留守地方),卫戍京畿。马福禄、马海晏所统之兵称“简练军”,归董福祥所统之武卫后军辖属。“福祥入卫京师,檄随行”。“日本书记官杉山彬出永定门,福祥兵杀之。于是董军围东交民巷,攻月余不下”。马海晏、马福禄参加了这些战斗。“五月,各国联军躏杨村而西,……抵廊坊”,马海晏、马福禄领兵在此与侵略军血战,力挫洋人,“为庚子之役第一恶战”。“六月,福祥檄令攻使馆”,马海晏、马福禄又被调入城内,在正阳门与敌作战,马福禄战斗中牺牲,马海晏与福禄弟马福祥继续领兵与敌战。后接命令,扈驾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奔,撤出战斗。行至宣化,马海晏病死,年六十三。追记记名总兵。
海晏有三子:长子马麒、次子马麟、幼子马凤。马凤早年与藏民格斗身死,马麒、马麟另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