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5109
本馆由[ jpjfkw ]创建于2009年12月29日

沙孟海为岳父家题写的门匾

发布时间:2010-10-07 11:46:56      发布人: jpjfkw
 在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红楼路包家里台门上方有一块匾额,上书“忍庐”两个大字,款署“壬午夏文若”。“壬午”为1942年,“文若”即沙孟海的原名,此额系沙孟海先生1942年夏天所书。

    松门镇包家里原来的名称叫车关乡捕屿村包家里,此宅原来的主人叫包卓人,为清末民国初年松门颇有名望的绅士。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包家添了一个女娃,取名文华,即后来成为沙孟海先生夫人的包稚颐。

    包稚颐幼年随父客居宁波,后入宁波女子师范学校,改名贲华;1929年与沙孟海结婚后赴广州中山大学,入教育研究所进修;建国后历任民革浙江省委会委员、宣传处长、省妇联执委、第三次全国妇代会代表、浙江省文史馆馆员等职。

    包稚颐工书法,早年得沙孟海同门师兄吴泽指授,后受沙孟海熏陶。沙夫人雅爱明人宋克、黄道周两家,数十年临池不辍,迹近沙孟海,与汤国梨、何香凝、萧娴、游寿、张默君等同为民国时期代表性女书家。沙夫人秉性简淡虚和,书作绝少应酬,晚年始稍稍面世。著名学者夏承焘先生与沙孟海先生同庚同事,且两位都曾醉心过黄道周书法,夏先生对沙夫人的书法极为赞赏,如1951年5月21日日记中记载:“夕过孟海,见其夫人包稚颐临黄石斋尺牍,极好!”

    沙孟海与包稚颐患难与共50余年,相濡以沫,感情甚笃。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沙孟海任中英庚款董事会干事,办公地点先是在汉口后迁重庆,而包稚颐不是在杭州周叶闻弄照顾家小,就是带着一家老小东奔西跑。沙孟海与夫人分居两地而音信不通,常常只能先写信寄托相思,之后全凭天意能否送达。如1937年农历十一月廿一日,沙孟海在给包稚颐的信中写道:“前寄茶园两书,度已寓目,今得淳安刘局长电话,知君等过淳入歙,甚慰……今狂寇薄城,临当远别,寸烟尺水,无不可以低回留连者,吴山赁庑,为时不过匝月,丛菊丹枫,耐人寻思,知君亦萦于梦寐也,顷已檥舟何所,先书寄汉,到后即电闻。”

    1979年6月,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教育家陆维钊先生写下一首《金缕曲·赠沙孟海包稚颐伉俪并寿孟海八十》:“身世同沤寄,记频年,殷勤磨练,沈灰不起,已分斯文长扫地。何事忽来春意,似石隙茑萝新丽。海内通才麟凤举,算文章华国我犹未。书一纸,无他技。而今重累君能倚,舞雩归,笑谈仓雅,看谁知己。白发孟光同举案,相和梁鸿五噫。共厮守青灯书味,消受江山清晏福。定月圆花好春无比,西子畔,神仙侣。”

    1986年4月,包稚颐先沙孟海而去,享年81岁。沙孟海先生悲痛之余,写下了“三十载学理论,躬行不惑;半世纪共生活,履险如夷”的挽联。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