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伦-与中国音乐
噩耗传来,国交总监汤沐海、爱乐总监余隆以及大师爱徒北交总监谭利华等人陆续赶至李大师家时,他的家人已在他生前用过的一架HAMILTON牌钢琴上布置了简约的灵堂,室内
据李大师的女儿李鹿介绍,后事将按照大师遗愿,一切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其他悼念活动,在适当的时候将举行一个纪念音乐会来表达哀思。虽然大师走得很安详,但家里人却一直有一个未了的心愿,那便是国交成立后,大师没有与其录过一段音,这也将成为一个永远的遗憾。
原中央乐团首席长笛演奏家李学全说:“1957年,李德伦从莫斯科学成归来到中央乐团,我们的正式合作从此开始,他是乐队指挥,我是长笛首席。我们还是邻居,我就住在他的楼上。他们一家人都非常忠厚,待人接物特别厚道。而他自己生活非常节俭,我从没有看见过他穿过好衣服,出门就向他母亲要几块钱。那时候,一般人家里没有电话,乐团里只有团长和他家有。所以,我们有事情都用他家的电话,如果有电话找我,李德伦就敲几下水管,我就下来了。1957年,我从布拉格回国路过莫斯科,因为北京天气恶劣飞机要等到第二天起飞,我就去找李德伦。他因见到我,就高兴地邀请我多住几天。也因他的盛情挽留救了我一命,因为第二天那架飞机掉了下来。”
大师走了,但音乐留下了。
记得李大师在去年将国交第一棒交到汤沐海手中时道:“中国交响乐是一定要搞上去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汤沐海总监也意气风发地称道:“一个乐团名称的变更和人员流动是正常的,但它的历史是不断的。今天,我特地邀请中国交响乐之父李德伦先生挥第一棒,以示我们的事业像长江之水承前启后,代代相传。”那天,汤沐海特意穿了件印有毛泽东《沁园春·雪》字迹的T恤衫,“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豪情逸飞言犹在耳,而李大师作古,有人面对李大师的铜像大发“世上空余《田园》曲,人间不见李德伦”的感慨,这感慨的另一端则牢牢系着李大师一生为之奔走奋斗的中国交响乐团的未来。(本版撰文冯旭 张学军 苏冠名/摄)
1999年11月19日,年过八旬的李德伦抱病坐着轮椅与79岁的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斯特恩同台上演了世纪绝响。自那以后,再没有人看到他指挥,再没有人在公开场合听到他幽默的讲话了。但谁又能忘记,为我国交响乐的普及立下汗马功劳、德高望重的这位老人呢?
这位享受着中国音乐每一分、每一秒的音乐家曾经在解放军进北京的第一天,就和乐队穿着破旧的衣服到清华大学演莫扎特的小夜曲——衣服还是脏的,但乐器都非常干净,清华的学子们一下子就被他征服了。在这个84岁的老人身上,跟随的是中国交响乐从无到有的发展历史,其间的内涵是何其的丰富。
当年,除了中国交响乐团之外,各地几乎没有成立一个正式的交响乐团。在李大师的努力和奔波下,山东、内蒙古、河北等各地交响乐团纷纷成立了。对于这些刚刚成长起来的嫩苗,李德伦还不忘花费心血去扶植。

建北京音乐厅是北京音乐人多年的宿愿,李大爷为此游说了三任文化部长。在他的倡导下,劳动人民文化宫20世纪80年代初开办了每周一次的交响乐讲座(1986年后又搬到了北京音乐厅),恢复了星期音乐会。
李德伦从1980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呼吁关心交响乐,呼吁多听交响乐。20年来,他举办音乐讲座千余场,使越来越多的国人了解了交响乐,而且走进音乐的殿堂欣赏交响乐。
与交响乐相伴大半生,而今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老人曾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活几年,再给中国的交响乐干点儿事,再看看他们干点儿事。”“他们”,指的是现在正处于中国交响乐改革前沿的人们,“他们”中很多人常常都会提起,之所以走近音乐,与李德伦等人当年的普及音乐活动不无关系。
回眸泪眼
这是李大师最后一次登台,那一次他冒着生命危险与好友小提琴家斯特恩合作,就在今年9月22日,斯特恩因心脏衰竭溘然长逝;今年5月,李大师的老友日本音乐家团一玖摩曾到医院看望他,当时他们俩在病房内不住地重复“我们是好朋友”,但没过几天,团一玖摩便去世了。现在,三位音乐老人却在天堂重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