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老人李德伦
协和医院的深深庭院、砖墙、廊柱和绿色琉璃瓦顶,在不远处的王府井大街和东方广场的映衬下,更加显得宁静。历史与今天、繁华与质朴、喧闹与平和,在这里,已悄然融为一体。
静静的房间里,李德伦又给小保姆小兰子和医院的护士,讲起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那些好听的故事,不时,又一同背诵他教给她们的唐诗宋词。他饶有兴致地提个头,她们便接着背诵下去。听着孩子们的声音和那些他熟悉的诗句,李德伦笑了。
更多的时候,李德伦则是在他已无法活动或谈笑的静静休息中,沉思默想着他一生挚爱的音乐。他指挥过的、他聆听过的、他至今还想指挥还想聆听的,一点点,一点点,都从他的记忆深处流过。
每天仅有的一点运动,或是去治疗室做透析时,李德伦都要在家人、保姆、护士的帮助下,坐上轮椅,到房间外长长的过道上去。过道旁那一排高大的窗户,在轮椅驶过的时候,一格,一格,向后慢慢地移动。有阳光的早上,明媚的阳光便直泻进来,照在老人那布满老年斑的和蔼的脸上。
窗外,残雪正渐渐融化,已是初春时节。
一直陪伴着病中李德伦的大女儿李鹿,对这个春天的来临怀着别样的期待。她不仅盼望温暖的春天能使父亲的身体更快地康复,同时也期待着那份定会给父亲带来欢乐的音乐礼物。《等待春天——献给李德伦特别音乐会》是去年冬天定下的,等父亲去指挥、去聆听。这个音乐会正和春天一起悄悄来临。
李德伦对音乐的挚爱,可以说是用他的生命去爱,或者说音乐已经成为了他的生命,这种生命与音乐的融合,有时是用一般人的经验难以体会的。
李德伦最后一次登台演出,是坐着轮椅上去的。那是1999年的11月19日,在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上,与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再度合作。二十年前,斯特恩来到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用他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了经历灾难过后的中国正在焕发出巨大的激情与活力。李德伦的指挥棒与斯特恩的小提琴在那个特殊时候的合作与交流,成为流传至今的音乐美谈。随同斯特恩访华的摄影队拍摄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荣获奥斯卡金奖,使更多的、不仅是音乐界的西方人,得以了解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历史巨变和崭新风貌。因此,二十年后李德伦与斯特恩的又一次合作,具有格外的意义。更何况,两位音乐老人都已届耄耋之年,李德伦82岁,斯特恩79岁,两位老人这一次的同台演出,被人们看作是“世纪绝响”。
其实,在音乐会之前,对李德伦的这最后一次登台演出,连他的家人都不敢想象,因为那时老人已经卧病在床两个月了。九月份李德伦病发时,半夜吐血,急送医院,医生诊断是肾衰竭加上严重肺炎。李德伦二十年前因肾癌已切除一个肾,靠仅有的这个肾维持生命,又是如此高龄,他的状况让家人十分担忧。李鹿当时正在我国驻外使馆工作,怕她担心,母亲没有立刻告诉她,待她得知消息从国外赶回来时,已是11月14日,离音乐会举行只有几天了。
李鹿一下飞机,便直奔医院,车窗外,不时都能见到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的海报,李德伦和斯特恩的演出日程已定,想到父亲的病情,李鹿感到压力很大。到医院后,李鹿见父亲躺在病床上,插着氧气管、打着点滴,身体衰弱到了极点,真的是不能想象他还能登台演出。亲戚朋友也都说,这样子还要去指挥音乐会,简直是玩命,赶快通知音乐节组委会,好让他们尽快作别的打算。但李德伦就是凰煽?坚持要演。李鹿试探着问父亲还能不能去指挥音乐会,老人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能!
那几天,李鹿满脑子都如同哈姆雷特问自己“是生,还是死?”一样,总在想“是演,还是不演?”这个难以决断的选择。因为李德伦不仅肾病严重,而且因为肺炎,一点都不能感冒,李鹿的奶奶就是患肺炎去世的,李德伦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但他坚持要演。李鹿深感到,为了这次演出,为了挚爱的音乐,为了另一位音乐老人的到来,父亲是整个都豁出去了。18日那天,大家送李德伦去世纪剧院排练。他坐在轮椅上,盖着厚厚的毯子,大家刚把他推到侧台,斯特恩便看见了,他一边拉着欢快的乐曲一边迎向李德伦,和他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那情景,让在场的人感动得落泪。
斯特恩和大家一起,推着轮椅,将李德伦送到指挥台前。真是令人不可思议,那一刻,李德伦竟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焕发出令人欣喜的精神来,给出的手势非常好,乐队在他的指挥下,也表现得令人满意。直到那时,大家才敢相信,老人真的会再次登上他挚爱一生的音乐会舞台。
第二天,李德伦再一次从医院去剧院,依然是坐着轮椅,被大家扶上指挥台,继续了他和斯特恩二十年前写下的音乐佳话,共同奏响了一曲激动人心的“世纪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