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禹贤--落实“科技兴市”战略 推动汕尾经济发展
落实“科技兴市”战略,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农业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关系。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有所重有所不重”的路子,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战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1)正确处理管理体系与服务体系的关系。(2)正确处理农业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关系。(3)正确处理开发与引进的关系。(4)正确处理人才引进与项目引进的关系。(5)正确处理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关系。
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逐步向长期效益项目推进,增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推进今后汕尾经济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大跨度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党政、各部门要在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基础上,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逐步造成党以抓科技为本,政以抓科技为责,民以抓科技为荣的良好科技环境。
(一)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要把它放在工作的“第一位置”上,使之成为发展经济的“第一推动力”。要从全力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兴市,实现汕尾经济崛起的战略高度,扎扎实实地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科技的责任制。党政领导抓科技工作,重点体现在认识、规划、协调、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市将成立由市长为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市)也应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明确位置,明确责任,明确自己是抓科技第一生产力理所当然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分管领导则是责无旁贷的直接责任人,各级科委和科协是主要科技工作的职能部门,机构要健全,人员要精干,管理要加强。今后市、县(区、市)每年至少要召开两次专门会议研究科技工作,在总揽全局、部署工作中,找准科技工作的位置,努力做到认识到位,分工到位,决策到位,政策到位。要制订和完善科技进步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企业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委和市政府今后将加强对全市科技进步工作的检查和督促,推进全市科技进步有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二)要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有赖于全民科技意识的不断增强,有赖于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较高层次的科技文化素质,源于渊博的知识和多层次的知识构成,知识是开启科技大门的钥匙,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增强科技意识,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科学、讲科学和用科学,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从而带领群众学科技用科技,促使全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具有科技素养是现代社会对干部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各级领导肩负着组织和指挥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只有在领导干部中提倡自觉加强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进行学习的新风尚,才能驾驭现代经济,才会有驾驭科技发展的本领,也才能接受新事物,提高新见解,做出新决策,创办新事业。只要在各级干部中形成“科技热”,就能辐射到生产第一线,辐射到农村,进而辐射到全社会,形成“科普浪潮”。在提高科技素质中,当前要先抓好两个侧重点:一是继续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恢复、完善农村科普网络,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同时要结合“建设文明村镇”活动,以点带面,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形成加速发展科技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抓好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教育,培养跨世纪科技队伍的后备力量。科技是关键,教育为基础。必须重视智力的投资开发,强化适应2l世纪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可以说,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要立足当代,着眼未来,抓好这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基础性工程。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思想基础,开辟好科普场所,开展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学生增长见闻,拓宽视野,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只有面向社会,有效地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才有坚实的基础。
(三)要抓好科技政策的落实。关于落实好科技政策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和省政府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对此,市委和市政府根据中央和省的精神和要求,也相应草拟了一系列决定和实施办法。当前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突出解决当前我市科技带头人、高科技开发、科技管理和经营人才、外经外贸人才、科技企业十分匮乏的问题,这是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潜在性“瓶颈”制约因素。因此,一方面是要以发展生产为出发点,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最大限度的落实好科技人员的各项政策,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学有所用,各展所长;另一方面,既要一手抓广育人才,又要一手抓广招人才,为我所用。要以优惠的政策吸纳四方人才,留住人才,使之人尽其才,真才真用,才尽其用。一个地方要是没有吸引人才的魅力,没有使用人才的战场,这个地方是注定发展不起来的。因此各级党政都要以举才之德,识才之眼,爱才之心,用才之方,真心实意地抓好这方面政策的落实,确保逐项落到实处,从而把全市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再一方面,对有重大发明创造和突出贡献,使科技成果进入产业化、商品化的,要按照国际、国家、省市级等不同档次标准,给予相应的奖励。要充分运用经济、政治手段等激励机制,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全力以赴投入科研的热情,使他们最大程度地贡献智慧力量。与此同时,要切实做好专利工作,积极开展为社会、单位和个人提供专利申报、查询、转让使用和保护等多形式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在全市范围内,都必须自觉遵守科技法规,不得侵犯单位和他人的知识产权,以促进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四)要增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科技投入是推进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保证。可以这样说,资金是科技发展的能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两者互为促进。无论从近期还是长远的观点看,对科技的投入普遍都可得到高额回报。毫无疑义,增大对科技的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强大支撑力。应该看到,我们在这些年里,尽管财政、金融部门作出了巨大努力,但科技投入相对来说,还是处于严重不足状况。解决好科技投入问题,必须建立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体系,以逐步满足科技投入的需要量。在这个投入体系中,各级地方财政要每年略为增大对科技投入的倾斜度,通过几年的努力,确保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全市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年增长速度,力争到2000年全市财政科技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3%以上;科技三项经费达到当地财政总支出的l一2%。除此以外,要通过地方自筹、企业出资、无息贷款等多渠道解决科技资金投入。还要拓宽科技融资渠道,放胆探索和闯试不同的融资模式,如建立科技发展基金,创造条件建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争取各级银行大幅度增加科技贷款规模;运用市场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科技信用社会;鼓励以股权、非股权形式引进外资,扩大融资和社会集资渠道,筹集科技发展资金等等。总的来说,无论是哪种形式,哪条渠道,还是哪个层次,只要有利于增加投入的,有利于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我们都要各取所需,尽力而为,逐步缓解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促使科研开发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并使科技成果尽快推广转化,不断提高对社会、经济的产出率、贡献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推进科技进步是我们阔步迈进21世纪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不屈不挠,勇攀高峰,努力落实“科技兴市”战略,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更快发展。
(作者系汕尾市市委书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大贡献,也是党中央制订科教兴国战略抉择的重要理论依据。早在建市初期的 1988年8月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就提出了“科技兴市”的战略构想,随后,全市的科技工作进入了一个从起步到发展的新时期:1994年5月召开的中共汕尾市委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将“科技兴市”确定为我市经济发展总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落实“科技兴市”战略,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农业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关系。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有所重有所不重”的路子,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战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1)正确处理管理体系与服务体系的关系。(2)正确处理农业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关系。(3)正确处理开发与引进的关系。(4)正确处理人才引进与项目引进的关系。(5)正确处理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关系。
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逐步向长期效益项目推进,增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推进今后汕尾经济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大跨度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党政、各部门要在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基础上,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逐步造成党以抓科技为本,政以抓科技为责,民以抓科技为荣的良好科技环境。
(一)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要把它放在工作的“第一位置”上,使之成为发展经济的“第一推动力”。要从全力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兴市,实现汕尾经济崛起的战略高度,扎扎实实地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科技的责任制。党政领导抓科技工作,重点体现在认识、规划、协调、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市将成立由市长为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市)也应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明确位置,明确责任,明确自己是抓科技第一生产力理所当然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分管领导则是责无旁贷的直接责任人,各级科委和科协是主要科技工作的职能部门,机构要健全,人员要精干,管理要加强。今后市、县(区、市)每年至少要召开两次专门会议研究科技工作,在总揽全局、部署工作中,找准科技工作的位置,努力做到认识到位,分工到位,决策到位,政策到位。要制订和完善科技进步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企业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委和市政府今后将加强对全市科技进步工作的检查和督促,推进全市科技进步有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二)要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有赖于全民科技意识的不断增强,有赖于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较高层次的科技文化素质,源于渊博的知识和多层次的知识构成,知识是开启科技大门的钥匙,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增强科技意识,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科学、讲科学和用科学,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从而带领群众学科技用科技,促使全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具有科技素养是现代社会对干部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各级领导肩负着组织和指挥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只有在领导干部中提倡自觉加强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进行学习的新风尚,才能驾驭现代经济,才会有驾驭科技发展的本领,也才能接受新事物,提高新见解,做出新决策,创办新事业。只要在各级干部中形成“科技热”,就能辐射到生产第一线,辐射到农村,进而辐射到全社会,形成“科普浪潮”。在提高科技素质中,当前要先抓好两个侧重点:一是继续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恢复、完善农村科普网络,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同时要结合“建设文明村镇”活动,以点带面,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形成加速发展科技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抓好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教育,培养跨世纪科技队伍的后备力量。科技是关键,教育为基础。必须重视智力的投资开发,强化适应2l世纪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可以说,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要立足当代,着眼未来,抓好这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基础性工程。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思想基础,开辟好科普场所,开展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学生增长见闻,拓宽视野,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只有面向社会,有效地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才有坚实的基础。
(三)要抓好科技政策的落实。关于落实好科技政策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和省政府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对此,市委和市政府根据中央和省的精神和要求,也相应草拟了一系列决定和实施办法。当前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突出解决当前我市科技带头人、高科技开发、科技管理和经营人才、外经外贸人才、科技企业十分匮乏的问题,这是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潜在性“瓶颈”制约因素。因此,一方面是要以发展生产为出发点,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最大限度的落实好科技人员的各项政策,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学有所用,各展所长;另一方面,既要一手抓广育人才,又要一手抓广招人才,为我所用。要以优惠的政策吸纳四方人才,留住人才,使之人尽其才,真才真用,才尽其用。一个地方要是没有吸引人才的魅力,没有使用人才的战场,这个地方是注定发展不起来的。因此各级党政都要以举才之德,识才之眼,爱才之心,用才之方,真心实意地抓好这方面政策的落实,确保逐项落到实处,从而把全市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再一方面,对有重大发明创造和突出贡献,使科技成果进入产业化、商品化的,要按照国际、国家、省市级等不同档次标准,给予相应的奖励。要充分运用经济、政治手段等激励机制,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全力以赴投入科研的热情,使他们最大程度地贡献智慧力量。与此同时,要切实做好专利工作,积极开展为社会、单位和个人提供专利申报、查询、转让使用和保护等多形式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在全市范围内,都必须自觉遵守科技法规,不得侵犯单位和他人的知识产权,以促进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四)要增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科技投入是推进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保证。可以这样说,资金是科技发展的能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两者互为促进。无论从近期还是长远的观点看,对科技的投入普遍都可得到高额回报。毫无疑义,增大对科技的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强大支撑力。应该看到,我们在这些年里,尽管财政、金融部门作出了巨大努力,但科技投入相对来说,还是处于严重不足状况。解决好科技投入问题,必须建立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体系,以逐步满足科技投入的需要量。在这个投入体系中,各级地方财政要每年略为增大对科技投入的倾斜度,通过几年的努力,确保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全市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年增长速度,力争到2000年全市财政科技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3%以上;科技三项经费达到当地财政总支出的l一2%。除此以外,要通过地方自筹、企业出资、无息贷款等多渠道解决科技资金投入。还要拓宽科技融资渠道,放胆探索和闯试不同的融资模式,如建立科技发展基金,创造条件建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争取各级银行大幅度增加科技贷款规模;运用市场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科技信用社会;鼓励以股权、非股权形式引进外资,扩大融资和社会集资渠道,筹集科技发展资金等等。总的来说,无论是哪种形式,哪条渠道,还是哪个层次,只要有利于增加投入的,有利于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我们都要各取所需,尽力而为,逐步缓解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促使科研开发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并使科技成果尽快推广转化,不断提高对社会、经济的产出率、贡献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推进科技进步是我们阔步迈进21世纪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不屈不挠,勇攀高峰,努力落实“科技兴市”战略,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