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顾铁符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07752927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2年02月16日

史学家顾栋高的后裔 顾铁符

发布时间:2012-02-16 08:42:35      发布人: jackson
顾铁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7月生于无锡县梅村,祖居无锡槐 树巷。系清代经学家、史学家顾栋高的后裔。出身于累代书香门第。顾 铁符自幼丧父,因家境贫困而失学。民国十三年(1924)在梅村中学肄业 后,先后在杨氏小学、无锡县女中附小、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大墙门小 学及安徽和县中心小学执教。平日勤奋好学,曾经自习过绘画、雕塑、 生物学、民族学等,都因种种原因而半途而废。 民国二十一年(1932),顾铁符在广州中山大学生物系任绘图员,兼 任该校研究院技佐。工作期间,曾经多次随生物系采集队到广东北江瑶 山、广西大瑶山等地瑶族、苗族少数民族地区采集亚热带动植物标本, 并进行民族调查,从事民族学研究。当时,岭南派国画大师高剑父到中 山大学执教,顾铁符常去观赏和听他讲授明清各家名画。从这个时候起 到抗战爆发为止,他得到许多画家的帮助,参观了不少广州著名收藏家 的书画藏品。 抗日时期,民族调查寸步难行,恰巧盘踞在广东海丰沿海的日寇撤 退。从民国三十年(1941)至三十一年(1942),有近一年的工夫,顾铁符 受中山大学研究院的委派,在海丰新石器时代遗址从事考古调查发掘, 这是他首次参加田野考古工作。当时随身携带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集刊》和《田野考古报告》等书籍,边学边干。考古发掘结束 后,在出土遗物中挑选了几千件石器和陶片,长途跋涉近二千里,运到 了坪石(当时学校所在地)。第二年坪石沦陷,正在整理中的这批文物全 部被毁。顾铁符也因逃难而离开了学校。民国三十三年(1944)8月至翌 年7月,顾铁符任江西中正大学师范科讲师,在该校任教. 抗战胜利后,顾铁符曾在上海商报任编辑及资料室主任。同年 l1 月,顾铁符从上海重新回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院讲师兼图书馆主 任。当时,顾铁符从上海带了一部容庚所著的《商周彝器通考》,准备 学习和研究商周青铜器和金文知识,后来接受岑仲勉教授助意见,重点 研究石刻,在方法上也决心走岑仲勉将石刻作为珍贵的古文献用以考证 文史的道路。从这时起到解放的一段时间里,顾铁符刻苦钻研,潜心于 金石学方面的研究。 解放前夕,顾铁符积极投身进步活动,1949年5月,曾参加广州地 下教协组织,接受革命任务,为解放广州做了有益的工作。 ****1950年8月,全国解放后,顾铁符从中山大学转到湖北武汉中南军 政委员会文化部,任文物科科长,专职从事文物工作。1953年8月起兼 任武汉大学讲师。1954中大行政区撤销,这年9月,顾铁符又转到中央 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工作,任业务秘书。 从中南大区到北京,顾铁符在文物部门主要分工是田野工作,在全 国各地为文物事业的发展而奔波。多次参加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工作。 1952年6月,顾铁符受中南文化部的委派,与商承祚、石兴邦等赴湖南 长沙,参加基建范围内春秋战国时代楚墓以及其他时代古墓葬的发掘工 作。1955年带了一个工作组去陕西西安帮助地方保护基建中的出土文 物。 1956年4月中旬起,顾铁符参加中央文物局与山西省文物局联合组 织的文物普查试验工作队,协同十几个省调来的文物干部,在晋南的曲 沃、闻喜、夏县、安邑、潞安、长治、高平、晋城等八个县、市,进行 为期三个半月的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发现了大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 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等珍贵文物。接着,又参加了山西侯马东周时期 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的勘探、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1957年至1958 年,参加了河南信阳战国楚墓的发掘。此外,顾铁符还常常在外面了解 检查和指导各地基建中保护文物的工作。尽管工作任务十分繁忙,顾铁 符仍然在百忙中编著了《祖国的文物》一书,于1957年12月出版,为普 及文物知识和宣传文物保护政策,起了良好的作用。顾铁符还曾受文物 局的委派于1958年八九月间,赴苏联考察文物保管修复业务。 1958年10月,顾铁符调至故宫博物院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工艺 美术史部副主任、代理保管部副主任等职。1959年和1967年,顾铁符曾 先后两次去西藏考察、鉴定文物。1963年顾铁符在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学 习一年。从1964年起离开行政领导岗位,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文 化大革命”期间,顾铁符于1969年 l1月被下放至湖北咸宁县文化部五 七干校劳动,从汉南到鄂北种了两年多时间的庄稼,直到1972年春才奉 调回到北京。 从干校返京后,顾铁符被借调到文物局,在红楼参加整理山东临沂 银雀山汉墓竹筒。在此期间,他与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政良、北京 大学中国文学系朱德熙、袭锡圭、故宫博物院唐兰等著名学者一起,对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等约5000条竹简进行 缀合、系联、释文和注释。1972年冬季,在文物局主持下,湖南长沙发 掘了马王堆2号、3号墓。在马王堆3号墓里出土了大批帛书,于是组成 “竹简帛书整理小组”。顾铁符和十几位著名的教授、专家几经寒暑, 辛勤地整理复原帛书中大多已失传的佚书,尤其是对帛书《天文气象杂 占》的内容、释文的注解,作了详尽的考释和研究。顾铁符在红楼整整 工作了九年,到1980年才回到了故宫博物院。 1978年春,湖北随州市擂鼓墩发现一座战国早期大型的曾侯乙墓。 顾铁符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派,以七旬高龄于这年初夏亲赴发掘现场指导 工作,从揭开第一块椁盖板起,到取出墓境内的随葬文物,前后近两个 月,始终坚持在发掘工地现场。 1980年,颐铁符回到故宫后,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1982年晋升为 研究员。1987年,以八旬高龄飞越重洋,赴美国亚特兰大参加“清宫廷 史陈列展览”。顾铁符从事文物考古工作,近半个世纪,在学术研究领 域内硕果累累,因而在文物考古界有较高的声望。曾被当选为中国考古 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1981年6月,顾铁符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在 湖南长沙举行的楚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被大会聘请为楚文化研究会顾 问。1983年2月,顾铁符被聘请为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还担任国家文 物局历史文物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编辑委员会顾问。 顾铁符学识渊博,在文物考古研究中,尤长于楚文化研究。早在五 十年代,就从中南大区的文物工作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楚国在周代历 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此,和楚文 化结下了不解之缘,长期致力于楚史和楚文化的研究。他对楚民族的渊 源和楚国历史文化进行过较为系统的探讨和论述。1984年湖北人民出版 社出版的《楚国民族述略》一书,是他多年研究楚国历史的代表作。他 从自已有着丰厚知识基础的民族学入手,论述了楚人最初可能是东夷, 至迟在颛顼时, 已经进入中原,是祝融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并用详 实的史料和民族学材料,论述了楚国境内的东夷、南蛮、西戎和越族的 历史情况,以及楚国各民族的文化,都取得了独特的学术成果。 除了楚文化研究以外,顾铁符还涉及到文物考古研究时许多领域, 诸如史前考古、古陶瓷、青铜器、古建筑、简牍帛书、碑刻造像等等。 并长于结合文献进行综合考证、辨识,订正、辨识了很多罕见的出土文 物的器名,成绩显著。他熟悉历史文献,曾运用考古的成果与文物对史 籍记载作过许多质辨研究。他还谙熟物理、化学、生物、天文、气象等 多学科的自然科学知识,把它运用到考古研究中去。几十年来,顾铁符 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有关文物考古学的论文,其中28篇历 史考古述论汇编成一专著,他借用唐李义山《乐游原》“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定名为《夕阳刍稿》。把这20多篇学术著作,看 作是自己的“夕阳美景”。 顾铁符不顾年迈体弱,勤奋治学。1988中3月《夕阳刍稿》一书出 版后,曾打算续出一本汇编,书名定为《黄昏腾墨》,还拟定了目录。 他日以继夜地工作,住院前还伏案工作到深夜,无私地为我国的文物考 古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临终前,顾铁符还支撑着身体向故宫博物院 领导表示把自已有价值的文物交给故宫收藏。1990中10月29日,著名考 古学家顾铁符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