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教授袁旦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00030896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3年03月22日

西安交大教授袁旦庆去世

发布时间:2013-03-22 11:28:38      发布人: jackson
从十里洋场到西北内陆 走过半世纪的“交大西迁”

    1955年初,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为改变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状况,支持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交大西迁,不仅为黄土高原送来了一座高等学府,更留下了流传半个多世纪的“西迁精神”。

    名教授卖掉住宅举家西迁

    1956年至1958年,一批又一批西迁师生员工和家属踏上西去的专列。这当中既有著名教育家、教授,也有讲师、助教、管理职员、技术员。  万百五教授是其中一位。他生于1928年,是家中的独子。父亲万古蟾是中国美术片的开拓者,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和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58年刚刚过完30岁生日,便与同在交大任教的爱人黄德琇,把刚满一岁的小儿子留在外婆家,随学校西迁。  据西安交大原党委书记潘季教授介绍,当时很多教授卖掉房子,拖儿带女举家西迁。特别是我国电机制造工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钟兆琳教授,卖掉住宅,把瘫痪在床的夫人安顿在上海,孤身一人来到大西北。  当时西迁年龄最小的赵宝林只有16岁,年龄最大的沈云扉已是66岁高龄。截至目前,西迁老教授还有不到200人。

    荒郊野外建起一流学府

    杨延篪教授1929年生于香港,1947年重新考入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1951年提前毕业参军参干、保家卫国,1954年回到交大担任助教。  回想当年西迁的艰苦环境,他记忆犹新:“那时我们戏称‘晴天扬灰地,雨天水泥地’。抵达西安时正值大雨,一下车脚就陷进泥里,还有很多同学滑倒。周围是荒郊,夜晚还能听到狼嚎。”  万百五教授印象最深的是学校门前的咸宁路。“当时咸宁路还是坑坑洼洼的黄土路,整条路只有一路公共汽车,如果遇到牛车,只能等它让到路边才能通过。”或许是道路对城市发展反映得更直观,万百五教授对此似乎情有独钟,西安地铁开通后,他和几位80多岁的老同事专门去乘坐,“我们在北京、上海乃至国外很多城市都坐过地铁,但能在自己家门口坐上地铁,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  艰苦奉献的精神永不过时

    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交大西迁已经成为一部壮丽的史诗。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在纪念西迁的电影《大树西迁》首映式上说,“他们离开十里洋场,来到了这荒郊和麦田,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今天已是耄耋之年。当我们回顾这部悲壮、豪迈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是历久弥新的西迁精神。”  什么是西迁精神?万百五教授说,西迁精神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当初来到西安,就是怀着建设祖国、服务西北的志向”。潘季教授说,西迁精神是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生活条件再改善,吃苦奉献的精神也永远不会过时”。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