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追忆父亲)
吾父生于民国元年(1912)十月初五,于一九八一年十月十四日辞世,享年七十二岁。父亲幼年好学上进,读四书,诵五经,后进洛阳南阳等地学堂,习语文数学,研近代科学,毕业于南阳师范学校。青年时代在家乡多处任教,曾任翟泉学校校董。民国末年翟泉学校集资扩建教学楼,由父亲撰文,本村杨資深书写,立碑纪念。父親的一個學生對我說:王老師博學多才,對學生呵護尤加,我們非常敬仰他。父亲终生对新生事物偏爱,早年在村内率先創建軋油作坊;改变人力脚踏轧棉花,以畜力拉动轧棉机器提高轧棉效率;带头钻探深井,提高水位;出资购置脚踏多头纺棉机,代替手摇纺车;興辦商業合伙開設“五福商店” ;这在半封建时期的封闭农村,可谓难能可贵。父亲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对当时党派纷争的社会状况,自有独立见解。父亲曾说过,他的同学朋友及弟兄中地方紳士不少,参加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不乏其人,也曾动员他加入,但他從不隨波逐流,自身好潔,秉持中庸未曾随从。然而在关键时刻,他却挺身相助:他的一个堂弟(王糜吾)是中共的地下工作者,当得知国民党要抓捕堂弟时,他立刻送其外逃,幸免遇难。父亲就是这样正直善良,仁义为本,以仁爱之心待人處亊。父親愛國愛家,積極參與抗日宣傳。因此他在学校及村里族内,人缘极好,都称呼“王先生” 。解放初父亲被派往外地教学,他精心培育学生,積極购买爱国公债。后來虽因患青光眼双目失明,但对国內大事及时事政治的关心不减当初。对歷次政治運功及林彪事件等,都能恰如其分的评判,实为我辈所折服。父亲从小受书香门笫礼义之家的熏陶,知书达理,艰难困苦而不移。和睦亲邻有难皆倾力相助,虽生活拮据時,旦有果食、梨枣而不忘同享。父親曾再三要求我辈資助堂弟,不让其輟学。父親敬孝老人,亲友同辈,治家有方,族内无人不赞。对儿女因材施敎,精選學科,深爱严导,言传身教。一生安平乐简,朴素无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