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树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96670409
本馆由[ nm1971 ]创建于2012年05月17日

《能建言》听得懂感兴趣

发布时间:2012-05-19 07:01:06      发布人: nm1971

赵树理创作六字真经:让群众“听得懂感兴趣”

  赵树理
  (1906年~1970年)
  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山药蛋派”创始人。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工作,兼任中共晋城县委副书记。“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含冤去世。著名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
  六字真经:
  听得懂 感兴趣
  赵树理创造的形式,是让一部分工农兵读者能够读得懂,然后由他们讲给其他人听,使那些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工农兵群众能够听得懂,不仅听得懂,而且还要感兴趣,爱听。他把他这种写法概括为使人“听得懂,感兴趣”。他是一个真正农民化了的知识分子作家。
  赵树理是在1943年底那个冬天读到《讲话》的。这时,赵树理已是根据地最受欢迎的大众化作家,并且开始引起外界的广泛注意。赵树理读到《讲话》以后,既为毛泽东“承认”了他的努力、“肯定”了他的方向的正确而感到兴奋,同时也受到《讲话》的启发和教育,思想有了提高。
  《讲话》对赵树理有哪些提高呢?我曾在《赵树理评传》中就赵树理写于抗战前的杂文《文化与小伙子》和《“雅”的末运》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分子对农民态度的变化——从“文化人”要“小伙子跟我来”到作家虚心改造世界观,说明“赵树理过去为农民写作,主要是出于他与‘乡间父老兄弟’的亲密关系,和他对‘乡间父老兄弟’受迷信、落后思想统治而不安的心情。只有在《讲话》发表以后,他才把自己过去的做法上升到文艺方向上来认识,才明确树立了‘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思想。”现在再就如何为工农兵服务做点补充。人们都知道,《讲话》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二是如何为的问题。前一个问题,对赵树理来说已经基本解决,而后一个问题,并不是仅仅做到通俗化、大众化,或者摈弃了“烈士英灵归九泉”一类陈腐滥调就算完事。
  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那么工农兵在接受文艺作品上有哪些特点呢?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工农兵群众中文盲和半文盲占大多数,这是个现实情况,要使广大工农兵群众“直接接受”高水平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从这个现实情况出发。赵树理创造的形式,是让一部分工农兵读者能够读得懂,然后由他们讲给其他人听,使那些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工农兵群众能够听得懂,不仅听得懂,而且还要感兴趣,爱听。他写故事,讲究写“能说的故事”,不是仅仅能看(即诉诸视觉,让人“看”文学作品)。他把他这种写法概括为使人“听得懂,感兴趣”。要说赵树理的美学追求,这六个字就是。这是赵树理的“六字真经”,是他为使“多数读者”“直接接受”他所创造的优美的文学作品而创造的宝贵经验。为了使人“听得懂,感兴趣”,赵树理还创造了一种艺术形式,笔者称它为“有韵话”,即写小说、散文或政治论文这一类本来不需押韵的文体,他也要押大致相近的韵,使人容易接受,而且留下深刻印象。《打倒汉奸》是赵树理“有韵话”的典范作品。前边说到长诗《歌生》的开头。这首诗约六百多行,写一个乞丐被无辜枪杀以后,其灵魂不断寻找寄主,以各种不同身份挣扎在死亡线上,最后变成一位英勇的战士,用战争反对战争,谱写了一曲高亢的反战歌曲。全诗音节响亮,节奏感强烈,是真正可以“唱”的。在中国五四以来的诗歌中,这部长诗绝对是一个“异数”,既具有巨大的独创性,又鲜明地体现了赵树理的个人特色。
  《讲话》要求文艺家全心全意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赵树理真正深入在农民之中。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生活在晋东南地区的农民之中。对赵树理来说,不是“深入生活”的问题,他本身就是个农民,他有农民的思维,有农民的感情。住在北京,他常常站在窗前,遥望故乡,想着农民的疾苦。遇到大雨,他想着故乡会不会发生涝灾;北京遭到旱灾,他觉着就像故乡发生旱灾一样难受。他是一个真正农民化了的知识分子作家。
  (本文作者曹彭,原名董大中,赵树理研究学者,出版有《赵树理评传》《赵树理年谱》《赵树理论考》等专著)

bn02bn  bn1954  bn1971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