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树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96670409
本馆由[ nm1971 ]创建于2012年05月17日

《能建言》生命的路

发布时间:2012-05-18 12:40:09      发布人: nm1971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本作品由名家巧妙地运用表达技巧、语音标准地诵读,给聆听者带来美的听觉享受。
生命的路(1)

    鲁迅:想到人类的灭亡是一件大寂寞大悲哀的事;然而若干人们的灭亡,却并非寂寞悲哀的事。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自然赋与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退步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亵渎人道,人类的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

    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以前早有路了,以后也该永远有路。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

    昨天,我对我的朋友L说,“一个人死了,在死者自身和他的眷属是悲惨的事,但在一村一镇的人看起来不算什么;就是一省一国一种……”

    L很不高兴,说,“这是Nature(自然)的话,不是人们的话。你应该小心些。”

    我想,他的话也不错。①

    漫游者:生命的路既然是向上的,那么按生命价值为依据来为人立法,那才是人道的根基。站在这个基点上思考问题,才可能把文化的角度,从封建主义的桎梏中转换过来。现在大谈国粹的人,有时并不从生命价值的立场出发,而是将人委身于一个先验的法则,那实在是可笑的。

    鲁迅: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

生命的路(2)

    生命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高下,现在可以不论。单照常识判断,便知道既是生物,第一要紧的自然是生命。因为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全在有这生命,否则失了生物的意义。生物为保存生命起见,具有种种本能,最显著的是食欲。因有食欲才摄取食品,因有食品才发生温热,保存了生命。但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老衰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有性交才发生苗裔,继续了生命。所以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现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饮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可惜的是中国的旧见解,竟与这道理完全相反。夫妇是“人伦之中”,却说是“人伦之始”;性交是常事,却以为不净;生育也是常事,却以为天大的大功。人人对于婚姻,大抵先夹带着不净的思想。亲戚朋友有许多戏谑,自己也有许多羞涩,直到生了孩子,还是躲躲闪闪,怕敢声明;独有对于孩子,却威严十足。这种行径,简直可以说是和偷了钱发迹的财主,不相上下。我并不是说,——如他们攻击者所意想的,——人类的性交也应如别种动物,随便举行;或如无耻流氓,专做些下流举动,自鸣得意。是说,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固有的不净思想,再纯洁明白一些,了解夫妇是伴侣,是共同劳动者,又是新生命创造者的意义。所生的子女,固然是受领新生命的人,但他也不永久占领,将来还要交付子女,像他们的父母一般。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个过付的经手人罢了。

    生命何以必需继续呢?就是因为要发展,要进化。个体既然免不了死亡,进化又毫无止境,所以只能延续着,在这进化的路上走。走这路须有一种内的努力,有如单细胞动物有内的努力,积久才会繁复,无脊椎动物有内的努力,积久才会发生脊椎。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但可惜的是中国的旧见解,又恰恰与这道理完全相反。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我也不是说,——如他们攻击者所意想的,——孙子理应终日痛打他的祖父,女儿必须时时咒骂他的亲娘。是说,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况且幼者受了权利,也并非永久占有,将来还要对于他们的幼者,仍尽义务。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切过付的经手人罢了。②

    鲁迅《坟》漫游者:按生命价值的路走,大概才可以表现出生命的个性与潜能来。我读先生的书,常觉得有一种燃烧的生命在烤灼着自己。讲道理,谈规律,并不是先生的所长,因为你也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但你的生命是挣扎着的,那其中的吼叫、呐喊,响彻的便是真而纯的声音。我以为这种顿悟的随想,包容了你丰富的思想。这思想是什么呢?想来想去,大概便是对异己的社会力量的抗争之情吧?或者说是对生命内在价值苦苦的追求。例如,在教育问题的看法上,先生追求的是个性,而不是共性的东西。

生命的路(10)

    在中国做人,真非这样不成,不然就活不下去。例如倘使你讲个人主义,或者远而至于宇宙哲学,灵魂灭否,那是不要紧的。但一讲社会问题,可就要出毛病了。北平或者还好,如在上海则一讲社会问题,那就非出毛病不可,这是有验的灵药,常常有无数青年被捉去而无下落了。

    漫游者:不懂得创造新的生活,不懂得把生命的权利握在自己的手里,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那是天下最悲哀的事情。我看明代的徐渭、李贽等人的文章,已感到那时觉醒了的文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要抗争,要争得一个人的价值。那一些人的伟大,在于有怀疑精神,疑多于信,便有了思想。但中国的古人,是不允许人们怀疑现实,怀疑儒教的。这也就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盲从的愚民。愚民是专制的土壤,所以那些文化,都是愚民的文化。只是到了先生这一代人中,怀疑主义诞生了,有了疑,才懂得了该怎样珍惜生命。我翻阅先生的文章,常常看到了这一点。例如对孔学的疑,对国君的疑,对正人君子的疑。疑的结果,是撕下了那些伪君子的外衣,还原了人生的根本。原来人类应该这样!“五四”以前,虽然有许多这类的观点,但只是到了先生这里,一切都豁然开朗了。一切伪君子的仪态,都逃不出你的目光,你仿佛可以把人们的心灵最丑陋的地方,都勾勒了出来。

    鲁迅:我们从幼小以来,就受着对于意外的事情,变化非常的事情,绝不惊奇的教育。那教科书是《西游记》,全部充满着妖怪的变化。例如牛魔王呀,孙悟空呀……就是。据作者所指示,是也有邪正之分的,但总而言之,两面都是妖怪,所以在我们人类,大可以不必怎样关心。然而,假使这不是书本上的事,而自己也身历其境,这可颇有点为难了。以为是洗澡的美人罢,却是蜘蛛精;以为是寺庙的大门罢,却是猴子的嘴,这教人怎么过。早就受了《西游记》教育,吓得气绝是大约不至于的,但总之,无论对于什么,就都不免要怀疑了。

    外交家是多疑的,我却觉得中国人大抵都多疑。如果跑到乡下去,向农民问路径,问他的姓名,问收成,他总不大肯说老实话。将对手当蜘蛛精看是未必的,但好像他总在以为会给他什么祸祟。这种情形,很使正人君子愤慨,就给了他们一个徽号,叫作“愚民”。但在事实上,带给他们祸祟的时候却也并非全没有。因了一整年的经验,我也就比农民更加多疑起来,看见显着正人君子模样的人物,竟会觉得他也许正是蜘蛛精了。然而,这也就会习惯的罢。

    愚民的发生,是愚民政策的结果,秦始皇已经死了二千多年,看看历史,是没有再用这种政策的了,然而,那效果的遗留,却久远得多么骇人呵!

    漫游者:愚民的庞大,便是惰性的庞大,这是我们民族最无奈的地方。但即使如此,我们的民族并没有全部沉沦下去。既有官场的恶棍,但也有民族的良知;既有造恶的魔鬼,又有清白耿正的战士。虽然那些战士的身上,有时还溅着污痕,但那一代又一代与黑暗搏斗的战士,是令人引以自豪的。我在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代仁人志士那里,好像看到了一丝希望。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良知们,为了民族的自强,为了人的生命的路更为宽阔,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是一个自信力不断增长,又不断丧失的年代,是希望与失望交错的年代。我在这里,既看到了困惑,又看到了期翼,坦率说,心情是十分复杂的。

    鲁迅: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漫游者:读先生的书时,总看到一些关于生命感叹的内容,有些吟咏,至今还那样令人心醉。旧中国的文化,是不讲个体生命的价值的,因此,几千年来,关于生命本体的思考,确实少得可怜。不尊重个体生命,不从个体出发去建立文化的机制,从总体而言,不能算是人道的文化。几千年专制留下的遗产,重要的一条便是治人的道术,它使人异化于专制之网,失去生命原有的东西。这异化像冬日的雪球,越滚越大,以致使人渐渐丧失原态的东西。

    只有经历了重重苦难的人才知道,这异化如不挣脱,人要成为自己的主人,是难矣哉的事情。所以在中国,最根本的,便是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从生命的本体出发,去创造一种人的文化,那才是我们的使命。我记得先生在“五四”时期,不止一次地提起过这些问题,倡明新道德、讲“立人”的道理、张扬人性,等等,其目的,在于使人从昏暗的中世纪式的文化中,走到人的生命道路上去。

nm1954  bn02bn  nm1971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