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维辛斯基 生平
维辛斯基是世界上罕见的刀笔吏,在莫斯科三次公审中扮演了极为可耻的角色,但官运亨通,死后反受殊荣。
安德列·扬努阿里耶维奇·维辛斯基于1883年12月10日出生在敖德萨的一个贵族家庭,1903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孟什维克派。曾数次被捕、流放。1913年毕业于基辅大学法律系。1915-17年在莫斯科任助理律师,并从事文学和教育工作。二月革命后,曾在彼得格勒临时政府中担任一个区的法律委员会主任。十月革命后在粮食人民委员部和检查署工作。1920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21-25年任讲师、教授、系主任、最高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1925-28年任莫斯科大学校长。1928-31年任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部务委员、国家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席、职业教育总局局长。1928-38年曾多次担任重大案件的审判工作,任俄罗斯联邦检察长、副司法人民委员,开创了苏联检察官滥用职权的先例。
维辛斯基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在三次莫斯科公审的丑剧中扮演了一个卑鄙可耻的角色。他身材不高,敦实健壮,戴着一副眼镜,聪明能干,具有雄辩和谩骂的特殊本领,看起来文质彬彬,不像是个坏人;但实际上,他却是个专用文字和通过语言来杀人的大罪犯!他的长篇大论的起诉书简直能使坐在被告席上的人全身瘫痪,使其中大部分人在最后发言中只能对他的起诉表示同意。
其实,维辛斯基在莫斯科公审中所起的作用比他幕后的指挥者作用小得多。而公审的真正筹划者是亚戈达和叶若夫,他们从来没有让他参与核心机密(比如没有把斯大林在审讯会议中所发下的指令、斯大林亲自指导与几个主要被告的谈判情况,以及对罪犯施用严刑与逼供的结果告诉他),他们看不起他,对他打官腔,即使他偶尔能见到他们一面,但总是对他们卑躬屈膝,像小厮一样跟在后面,不敢多说话。
在由斯大林导演的莫斯科公审丑剧中,他不仅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还是由他首先提出了让斯大林感到满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诉讼程序和基本原则:“在反国家的罪行中,被告的供词就是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证据。”根据这一条法律依据,监狱中就可以采取种种残酷的刑讯,逼使被告屈打成招,然后就可以根据逼供的材料定罪。
由于维辛斯基曾经是个孟什维克,如果在十月革命后把他过去的言行随便搬出几条来就可以治罪。他心里很清楚,周围所发生的任何一场清洗活动随时都可把他席卷进去,他必须像狗一样为斯大林忠心效劳,才不会遭到与老布尔什维克同样的厄运。因此,他采取“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战术,在公审中表现特别卖力,不仅使用“渣滓、野兽、败类、歹徒、疯狗”等恶毒的语言来侮辱老布尔什维克的人格和尊严,而且还尽量利用被告为了救护自己的妻子、儿女而互相竞争谴责自己的这一优势,使尽各种欺骗和卑劣的手段来证明被告的罪行属实;同时,在每次审判结束后,对于被告如何判决,他总是要求法庭“把他们当做疯狗般地杀掉”、“粉碎那些可痛恨的爬行动物”。
1938年3月11日,在布哈林审判案中,斯辛斯基的结束语是:“我们全国上下,不分老幼,一致等待和要求的只有一点:把那些将我们祖国出卖给敌人的叛徒和间谍,像对待恶狗一样,执行枪决!我国人民的要求只有一点:处死这些该死的败类!时光将流逝。可恨的叛徒们的坟墓上将长满杂草和野蓬,他们将永远受到诚实的苏联人、全体苏联人民的鄙视。而在我们的头顶上,在我们幸福的国家的上空,我们的太阳将依然明亮而喜悦地闪耀着它那灿烂的光辉。我们,我国人民,将继续在我们亲爱的领袖和导师——伟大的斯大林领导下,沿着清除了旧时代最后的垃圾和污垢的道路前进……”
莫斯科第三次公审“圆满顺利”地结束后,斯大林授予他列宁勋章,还为他大开仕途之门,让他青云直上:1939年3月当选为中委;1940-46年任苏联第一副外交人民委员;1946-49年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苏联部长会议法律委员会主席;1949-53年任苏联外交部长。斯大林逝世后,任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常驻联合国代表。
在联合国各次代表大会上,维辛斯基虽然没有像过去在莫斯科公审中那样信口雌黄,但他那充满火药味痛斥帝国主义的“放荡的先生、下流的诽谤者、疯子”等等骂人的话总是不离口边,因而引起与会者的“好奇心和极大的反感”。
1954年11月22日,维辛斯基死于纽约任上。他死后,苏联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