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西民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88142865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9月11日

石士助:大哥石西民

发布时间:2010-10-09 17:22:34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党在宣传文化工作方面的杰出组织者、著名报刊活动家石西民(原名石士耕)是我大哥。我们弟兄五人,二哥石一平,1938年毕业于延安抗大,后为地下党。三哥只读过小学,一直在家务农。老五石峰是八一厂的电影作曲。大哥于1912年11月4日(农历9月26日)诞生在故乡石宅旧居。1927年前后,靠祖上经商赚的钱,造了三间新房。父母亲和我们弟兄五人一起住在这里,大哥并在此结婚。
  1922年,大哥十一岁,开始外出读书。先在金华读小学,后到建德读初中,再到上海读高中,以后又就读于北平大学。在上海读高中时,经同学将活介绍,于1928年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和互济会,1929年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从此以后,大哥一面读书,一面参加革命活动,极少回家,印象较深的就这么几次:1930年,受党的指派,到浦江和诸暨交界处策划武装暴动时回过一次家;1932年暑假在家时,隔街对门墙上赫然贴出一张国民党浙江省政府通缉他的通缉令,迫使他立时脱逃;1933年秋,因参加冯玉祥将军领导的抗日同盟军作战失败,为逃避北平宪兵的追捕,回家躲藏过几天;1939年7月,奉命从皖南新四军军部回重庆《新华日报》工作时,顺道从金华到家里探望过  一次。以后,在《新华日报》和延安《解放日报》、新华社工作,一直到解放,再也没有回过家。
  解放后,大哥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工作,因为繁忙,加之在“文革”期间,被非法关押达九年之久,一共才回过两次家。这两次回家,两相对比,曾使他感慨万千:“第一次是奔母丧,时在1960年初冬”,“走近自己的村庄,田野里没有人影,乡亲衣衫破旧,面有菜色。作为一个党的干部,我怀着负咎的心情,第二天早晨送母亲灵柩上山后,无法不痛苦地告别。第二次回家已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回到家乡,村中父老笑语相迎,家家户户都吃上了大米饭。两番回家,两番景象。为政者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关系国计民生如此之巨大,历史教训永值铭记。”
  大哥在家的时间虽然不多,但对于哺育他成长的故土,一直满怀深情。他在选编他的文集《时代鸿爪》时,特意把记述家乡灾害的文章《抗旱后的浦江农民生活》置于文集之首。《浦江报》出版时,是他为报纸题写了报名,一直沿用到现在。1981年他在《浙江日报》上发表文章《对故乡的一点期望》,希望家乡能重视和做好地方志的编写工作。后来又为《浦江县志》写了序言。他两次邀家乡戏浙江婺剧团去上海演出,并联系介绍去北京演出,推荐给中央领导同志观看。1987年3月,他已重病在身,又将他的藏书三千册,派女儿吴捷送赠给浦江图书馆。这一些,正如他在《乡怀》诗中写的“此生南北多行路,迟暮犹燃赤子心”,游子之情,赤子之心,于此可见。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