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西医教育的奠基人嘉约翰东行来华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
嘉约翰(Kerr JohnGlasgow),于1824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邓肯维尔,从小勤奋好学,十六岁考入大学,二十三岁毕业于费城杰弗逊医学院,并当了七年的医生,加入教会。
东行来华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美国北长老会,像西方基督教各派教会一样,都趁中国闭关大门刚开的时机进入中国传教。根据基督教传教传统习惯,多派懂医道的传教士到新开展传教的地方传教。于是,美国北长老会要选派医术好、不畏艰苦、可应对复杂困难环境、能开拓新局面的人到中国行医传教。主动请求到中国行医传教的嘉约翰,非常符合条件而被派往中国,先在澳门行医,再到香港东华医院工作,然后到广州行医传教。踏上半世纪的来华行医、办学、传教之路
嘉约翰来华,与一家医院结下一生之缘,就是美国传教士医生伯驾于1835年在广州创办的眼科医局,是近代中国的第一家西医院。
1854年5月15日,嘉约翰带着新婚妻子抵达广州。他的妻子金斯伯,因半年的船上颠簸,加上不适应广州的炎热,一年后里因病去世。新婚燕尔,娇妻亡故,嘉约翰非常哀伤。然而,他办完妻子后事,就投入到行医传教中去。
1855年,伯驾回美国休养,5月5日嘉约翰受聘接替伯驾,接掌广州眼科医局。嘉约翰正准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开展医疗工作,第二次鸦片战争于1856年爆发,眼科医局在战争中被焚毁,夷为平地。在中国与西方列强激烈对抗的时局,身为西方人士的嘉约翰难在中国立足,更别说行医了,夫人去世后,生活无人照顾,加上行医传教生活非常紧张,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只能于次年返美,入费城杰斐逊医学院进修,但并未放下他在中国从事的事业,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四出为重建广州眼科局筹款,购置了一批医疗器械。
嘉约翰经过在广州一年左右的行医传教,对中国的医疗状况有了初步了解,他认为,中国“病人多数来自贫困阶层,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上层人士来寻求西医的帮助。我们的医治使许多人解除了痛苦,延长了生命”。中国贫困阶层的恶劣卫生状况,使充满救世情怀的嘉约翰,更迫切地希望重返中国行医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