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集团创办人陈廷骅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74862961
本馆由[ 逝者安息 ]创建于2012年06月18日

陈廷骅:不断进取的经营奇才

发布时间:2012-06-18 08:41:49      发布人: 逝者安息
 陈廷骅有媒体隐士之称。他和内地许多喜欢炫富的老板不同,他总想把自己隐藏起来,悄悄地发财,悄悄地做善事。
       但是在最新的两个富豪排行榜上,我们还是能找到陈廷骅的大名。
“2006年全球富豪500强”上,他以208亿人民币的身价名列第21位,我们所熟悉的另一个宁波帮富豪吴光正位居第30。而在另一个“港澳台40富豪排行榜”中,他则以26亿美元名列第15;吴光正以23亿美元紧跟其后。
1990年陈廷骅以80亿港元的个人资产跻身香港亿万富豪第九位,成了第三位名列香港十大富豪的宁波人,另两个是包玉刚和邵逸夫。货如轮转,财如流水,富豪榜就像一个小孩子手里的万花筒,每转动一次就有一个新的排列。十几年过去了,风水轮流转,富豪榜上很多名字消失了,但陈廷骅仍在。这就有了很多人想知道的故事。
陈廷骅是一个商界奇才,在他身上有许多宁波帮的典型特征。
陈廷骅祖籍鄞县云龙镇前徐村打石弄(一说观音庄),1920年出生于宁波市江东华严巷3号,一个小布店账房之家。华严巷附近有一座四个桥洞的古老石碶,少年陈廷骅曾就读于以此为名的四眼小学。由于家境清寒,更由于宁波人的传统,陈廷骅小学一毕业便辍学谋生了。
当要择业谋生时,父亲一语定乾坤:“要想成大事,非得去上海不可。”于是陈廷骅来到了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在四马路崇让里萃盛绸庄做学徒,恭恭敬敬地拜绸庄老板杨存令为师,宁波人谓之“学生意”。——到上海,是影响陈廷骅一辈子的人生第一步。
3年满师,杨老板留其在绸庄推销被面、衣料等。如果陈廷骅安心做下去,必像乡下人羡慕的那样,成为一个衣食无忧、老板喜欢的好伙计。但是陈廷骅不,当他终于有了一点积蓄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自立门户,在浙江路香粉弄开了一爿小绸庄,做起自己的老板来。——不甘居人下,一心要做老板,这是宁波帮骨子里埋下的成功基因——也是陈廷骅的人生第二步。
一当了老板,就像鲤鱼跳过了龙门,雄心勃勃的陈廷骅便立刻显示出他的经营奇才和超人气魄:在上海一经站稳脚跟,便杀回故乡宁波,从上海小绸庄的母本中分出3000匹龙头细布作为发展资本,在宁波最繁华的东门口增设了一爿大同绸布店。而宁波一旦得手,陈廷骅又以80%的股份为大同绸布店在上海设立申庄,不出几年,才20出头的陈廷骅便拥有了沪甬两地3家商行。3家商行成犄角之势,互为挹注,像棋盘上多了几个活眼,这就打下了日后大发展的基础。
果然,当1949年陈廷骅随着大批工商业者举家离沪南迁香港之时,他带出的家资已有30万。凭着这笔不菲的资本,他在香港中环爱群行租了一间100平方英尺的写字间,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初时,他做的仍是自己熟悉的棉纱、棉布生意。但由于市面混乱,人心不稳,加上语言不通,生意分外清淡。陈廷骅感到“粤语跟英语一样难学”,而在香港吃贸易饭必然要与广东人打交道,但语言这关无论如何是过不去的。于是,他决定另起炉灶,改做工业。不过在择业时,他还是首选自己最熟悉的纺织业,果然一炮打响。如当年在上海一样,陈廷骅一经得手,便乘胜追击。1954年5月,陈廷骅决定以邀股方式筹措更多资金,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在老上海誉为“颜料大王”的宁波乡长周宗良的鼎力帮助下,他如愿以偿地盘进了南丰纱厂,并当即将其改造为南丰纺纱公司。这一举措,打下了他日后成为香港棉纱大王的基础。其时,适逢香港纺织业的初起阶段,陈廷骅抓住时机,激流勇进,甚至不惜举债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以求得更大的发展。果然,不出十年,到1960年陈廷骅的南丰纺织公司已由1954年创立之初的资本额60万港元,剧增到600多万;纱锭则由1956年投产时的不到6000锭,骤升为5万锭;南丰纺织公司一跃而成为同行业中的“大哥大”。
回顾陈廷骅的第二次创业,很生动地体现了宁波帮“稳健而不保守”的经营理念。陈廷骅初到香港,重操旧业做棉纱贸易,符合宁波帮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做熟不做生”;但是,当事过境迁、时移世易,熟行已变生行,如果固守成规,则无异于“刻舟求剑”。陈廷骅果断地改做工业,体现了他的机敏善变。变则通,通则活,不变则坐以待毙。然而在改工择业时,他又回到他所熟悉的纺织业,这体现了变中又有不变,活用了“做熟不做生”的老经验,从而使自己“稳健而不保守”地完成了新的跨越。
诚然,创业的核心精神还在不断进取。不利时迂回侧击,得手时毫不迟疑,乘胜出击。1969年陈廷骅毅然决定,将南丰纺织公司组建成南丰纺织有限公司,并于翌年4月敢为人先,捷足先登,断然决定将公司挂牌上市。此举对于陈廷骅的创业生涯意义极大。其一,此举使南丰纺织喝到了“头口水”。南丰股原值2港元,挂牌时则升高为4港元,而入市交易时市值每股已高达6港元。这一上市,使南丰共募集社会资金2850万港元。这不仅壮大了公司的实力,直接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更增强了公司发展的后劲,提高了公司的社会知名度,赢得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其二,上市使南丰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当时不少同行对上市瞻前顾后,疑虑重重,担心公司上市会导致家族产业公众化。陈廷骅冲破了陈旧观念,使南丰产生了质的飞跃,完成了从传统型企业到现代型企业的转变。
纺织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至20世纪70、80年代,夕阳产业的阴影逐渐由欧美、日本推移到香港,而此时南丰纺织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尾大不掉,既无法整体转产,也无法易地迁厂。面对这样一种形势,陈廷骅仍然坚持他的“稳健而不保守”的方针,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
一是不惜资本投入技术改造,适时进行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淘汰仍可使用的机器设备,大量购入最先进的“空气纺锭”取而代之。此举使南丰纺织的棉纱生产能力达到每月1.6万包,为建厂时的40倍,取得了香港“棉纱大王”的地位。
    二是紧跟市场,适时转产。比如,陈廷骅敏锐地捕捉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消费欲望旺盛的年轻人,以穿牛仔衫裤为时髦,而且呈现出勃兴的增长趋势,陈廷骅又一次先声夺人,立即推出织牛仔布的空气纺锭,进行大规模空气纺纱。到20世纪80年代末,南丰纺织的棉纱月产量再攀5万包新高,约占全香港棉纱总产量的60%,巩固了“棉纱大王”的地位。
  以上两项措施,使陈廷骅在古老的纺织业赢得了新机,但他也清醒地意识到,整体性的危机并未消除。因此陈廷骅在纺织业赢得喘息之机的同时,立即用从纺织业中掘得的资金投资利润丰厚、回报率高的地产业和航运业,使南丰集团从单一的纺织业走上了多元化经营之路。1976年,陈廷骅首次进军房地产,斥巨资购进了香港葵鱼涌区南丰新村地盘,到1978年该楼宇竣工发售之时,葵鱼涌区的房价已由每平方英尺200多港元升值到400多港元,翻了一番还多。尔后,陈廷骅在房地产业屡创佳绩,获利巨大,使南丰集团在香港纺织业亏损严重的情况下以丰补歉,取得上佳业绩,并于1990年首登香港十大亿万富豪之榜。此后,虽然香港经济历经盛衰兴替,而且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和“非典”等灾难性的打击,但陈廷骅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与在创业方面锐意进取相反,陈廷骅在个人生活方面却十分低调。虽跻身香港十大富豪之列,但他一贯自奉节俭,不事奢华,过着简朴充实的生活。平日的下饭的小菜,油爆虾、葱烧鲫鱼、冬笋雪里红、油豆腐、粉丝等宁波家乡菜足矣。然而他节俭却不吝啬守财,而是慷慨地将数以亿计的财富回馈给社会,扶贫济困,以强助弱,把回馈社会当作另一半人生追求。在这方面陈廷骅十分低调,常以“无名氏”为名,且以不宣传为前提。
举一个例子,陈廷骅慷慨捐赠希望工程1亿2千万,占当时希望工程总募款的十五分之一。但这一消息一直到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亲口告诉笔者,才为世人所知。
所以有人称赞他是:“生财有道,行善无痕。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陈氏勤奋创业精神和朴实生活值得青年学习, 愿逝者安息。 家人要传承陈氏勤奋良好精神, 不要 为金钱伤害亲情, 毕竟世间亲情最可贵。


    写信时间:2012/06/21 2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