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淑昭指着胡适故居中简朴的沙发对记者说,那些还保持着胡适会客厅的原状。“胡适先生在世时就没有积蓄,极为爱书的他,遇到喜爱的书籍就收入囊中,还努力向别人推荐。当年,他曾留了108箱书在大陆,许多都是珍本,现在分别保藏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三处。” 曾淑昭曾经去北京国家图书馆的地下室参观这些珍本,“保存得非常好,翻阅时需要戴手套。”
除了爱书买书,胡适先生更多的收入是用来“接济文化界的同仁”。曾淑昭描述那时的胡先生是“极为热心,对同仁和后辈出钱出力、有求必应。”她举例说,当年的李敖还只是一个在台湾大学读书的青年学子,从没有见过胡适先生的面,但因为手头紧张便写信给胡先生请求接济。当时胡适二话没说就寄了一千元台币给他,而那时胡适的薪水是一个月两千元。另外有一个年轻人,胡适帮其四处申请救助不得,便对他说“有一位匿名的人答应帮助你了”――其实那全部是胡适自己出资……
而胡适去世后,胡家的亲人也把他留下的书籍、史料全部捐献出来,才有了今天的胡适纪念馆和胡适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