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前领导人金正日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63903782
本馆由[ xln ]创建于2011年12月19日

朝鲜前领导人金正日艺术成就

发布时间:2011-12-19 11:36:34      发布人: xln

  朝鲜电影最有影响力的时代,是金正日将军一手打造起来的,而且一直到今天他仍持续在影响着朝鲜的社会主义电影事业。新近由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完成的电影《红楼梦》,就是金正日指导下的作品,而此片又是由金正日指示下完成的朝鲜文版歌剧《红楼梦》改编而来。去年10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朝时,金还陪他一起观看了那部歌剧。

  金正日在电影理论方面颇有造诣,曾经著书立说,于1973年发表《电影艺术论》——实际上,除了“染指”电影外,他还写过《论话剧艺术》《论舞蹈艺术》《论音乐艺术》《论美术》——很显然,年轻时的金正日,不仅是个政治家,还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

  毫无疑问,金正日亦是朝鲜最大的电影发烧友。金正日拥有一个神秘而庞大的私人电影资料库,据说配音、翻译、字幕师、录音师等等加在一起有250人之多,其规模远超很多国家的电影资料馆。

  金正日毫不掩饰自己对电影的热爱,他曾经说过:“如果我没有成为一名政治家,我肯定是个出色的电影导演,或者至少是个电影评论家。”其实政治和电影并不排斥。在朝鲜,电影是最主要的大众娱乐活动之一,也是团结群众、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重要宣传手段。在某些西方媒体看来,一个热爱并推动电影事业的领袖形象,正是电影和政治紧密结合、相互支撑的见证。

  在朝鲜,出产电影人才的摇篮是位于平壤的电影大学,它的地位就好比中国的北京电影学院,这里通过考试入学的人并不多,很多学生是从遍布全国的基层艺术小组里被选拔或推荐上来的。每年朝鲜各地都要举行各种文艺会演,从中发现人才。

  金正日在上世纪60年代进入金日成综合大学,但就读的是政治经济学。他并非科班出身,但基于很可能非常庞大的观影数量积累起来的素养,他很快适应了毕业后父亲金日成委派来的工作——1964年,在金正日进入朝鲜党中央工作后,金日成在一次对朝鲜电影制片厂的视察中指出要大量摄制革命影片,随后,他将领导电影工作的任务交给了金正日。

  1968年,金正日26岁。他以自己的出生地“白头山”为名组建了一个创作团体,并着手将父亲金日成在抗日期间创作的《血海》搬上银幕。据朝鲜相关资料记载,他在这部片子拍摄期间,经常到片场“视察指导”,帮助导演,并交待演员的表演技巧、谈论形象设计和摄影,这些建议都是具体而微的,而非门外汉的泛泛之谈。在拍摄一幕日本兵的施虐场面时,他甚至冒着现场木头房子着火后的滚滚浓烟协助拍戏。

  在金正日的带领下,朝鲜电影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艺术高峰。这时期内的其他经典作品如《党的好女儿》《一个自卫团员的遭遇》《鲜花盛开的村庄》等等,都是在他直接组织并参与创作下完成的,电影里的很多歌曲,都由金正日亲自选定,他还完成了其中的部分歌词。

  在金正日的“政绩”中,中国人最熟悉的还是《卖花姑娘》。在中国大规模引进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电影的70年代,《卖花姑娘》堪称“大片”,虽然那个年头并不提“票房”这样的概念,但这部电影的观影人次恐怕至少需以千万来计算。《卖花姑娘》的剧本出自金日成的手笔,金正日指导多达150余次。节奏缓慢,情节朴素,表演略显夸张,人物脸谱化,在今天看来简陋异常的电影,当年大大地赚取了中朝两国人民的热泪,也在国外的电影节上收获了荣誉,经久不衰,从而融入了一代人的记忆。 在厚达330页的《电影艺术论》里,金正日谈及了导演、演员、摄影、美术、音乐等多个方面,并对电影和文学、政治的关系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不过,与其说这是一本理论研究书籍,倒不如说是朝鲜所有电影导演的指导手册。在每一章之前,都题有金日成的话,而金正日的著述,又形成了对朝鲜电影从业者的约束。譬如,在“电影和音乐”这一章之前,金日成的看法是“没有音乐和歌曲的电影,就不是电影。没有歌曲的电影,就会给人以寂寞感。电影要成为扣人心弦的影片,就一定要有好的歌曲”——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金正日对电影音乐之重视的“世袭”来源:《血海》中大量的歌曲,不少是金正日挑选的。金正日和电影的缘分,不仅仅限于电影本身。在他的原配夫人洪一茜生下一个女儿后,他爱上了比他大6岁的成蕙琳,后者当时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子一女,是朝鲜最性感的电影明星。长子金正男,就是金正日和成蕙琳后来的爱情结晶。

  不得不提的是,一对韩国夫妇——当红导演申相玉和知名演员崔银姬也为朝鲜电影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

  1978年,申相玉的事业不断下滑,韩国朴正熙军人独裁政权在全韩艺术业推行严厉审查,还关闭了他的工作室。他和他的妻子、知名演员崔银姬对此一筹莫展。与此同时,朝鲜“白头山创作团”的创作水平有所下滑,金正日批评说,“表达方式总一模一样,情节老套,桥段单一,影片里到处是哭天抢地的场景”。这时,金正日听说了申相玉夫妇工作室被关的事,他认为,这是借此吸收人才提高本国电影水平的大好机会,申相玉是导演,崔银姬是明星,这样的搭配再好不过了。1978年,为着创作的自由,为着民族统一的高尚事业,这对夫妇经不同渠道先后来到朝鲜,开始为社会主义电影事业服务。

  在之后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拍摄了七部电影。作为艺术家,他们受到了金正日物质和创作上极为丰厚的待遇,申每年可以得到300万美元自由支配的资金。朝鲜第一个银幕上的吻,就来自申相玉的作品。 在朝鲜,申相玉仍然拍出了他自认为职业生涯中最好的一部影片《Run Away》(1984)。他甚至还拍了一部阵容浩大的“社会主义哥斯拉电影”《Pulgasari》,想办法从日本请来了不少怪兽电影的演职人员。即使这对夫妻在八十年代末离开朝鲜,开始定居美国,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和这位朝鲜的最高领导人在电影上十分聊得来,“金正日无疑是一个具备极高文化素养的人,并且十分热爱文化。”

  除了年轻时代在朝鲜电影事业上的呕心沥血,就个人喜好而言,他最喜欢看的,除了自己亲自指导的杰作外,还有香港动作片、风靡欧美的007系列和《13号星期五》这类恐怖片,此外,他还特别喜欢伊丽莎白·泰勒主演的电影和唐老鸭系列动画。

  在朝鲜电影前进的道路上,金正日始终走在最前面。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苏东剧变带来的影响和美国“和平演变”政策的变本加厉,一方面朝鲜本国电影停滞不前,一方面不少外国反动电影电视剧通过边境流入,这给朝鲜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也带来了压力——这种压力绝不仅在电影上。

  2006年,讲述一位当代普通朝鲜少女生活的《女学生日记》让西方惊叹,按照惯例,金正日参与了剧本创作。这部被法国片商送往戛纳的朝鲜影片,不仅在国内创下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佳绩,而且引起了西方人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讨论,金正日的电影道路再次往前迈了一大步。2500万朝鲜人中,有800万看过这部电影。《朝鲜劳动新闻》的评价是:“新时代青年的理想是什么?不是父母留下的荣誉和财产,而是真心拥戴金正日将军的真心气节和实际行动。”《朝鲜新报》认为它“勾勒出了全世界都难以寻觅的朝鲜人民的生活”。

  《女学生日记》与过去朝鲜的经典的“样板戏”很不同,风格近似韩剧,讲述了一个女孩离开父母到平壤追求理想生活的故事。好莱坞大名鼎鼎的《综艺》杂志是这么看的:此片风格与以往朝鲜经典影片风格迥异,类似于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片,色彩明艳,整个故事很讲究技巧,显示朝鲜电影水平提升了一大截。 《女学生日记》是朝鲜首部国际发行的电影。按照挑中它的片商说法,放在旁边的其他朝鲜电影就像是“绿叶衬着红花”。它能够登上国际舞台,要拜平壤国际电影节所赐。这个曾经名叫“不结盟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电影节”的活动,是朝鲜民众得以一睹国外优秀影片的大好机会,在改名“平壤国际电影节”后,更是扩大了国际影响。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