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璋科学研究
从事人体和家畜的寄生虫研究,特别对危害性较大的蠕虫病,如日本血吸虫病、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胰阔盘吸虫病、钩虫病、西里伯瑞氏绦虫病以及家禽嗜眼吸虫病等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有较大贡献。研究了30多种吸虫和绦虫的生活史,积累了吸虫系统发生的大量资料,为探讨吸虫纲的演化和合理的分类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成果对防治人畜和禽类寄生虫的病害,促进农业、畜牧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从事人体和家畜的寄生虫,特别是危害性较大的蠕虫病的生物学祁流行学研究,发表论文60多篇。研究了30多种吸虫和虫的生活交,积累了吸虫系统的大量资料,为探讨吸虫纲的演化和合理的分类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课题《牛羊胰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生物学的考察》,1978年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扬和先进工作者的奖状;《牛、羊肝脏中华双腔吸虫生物学上的研究及新疆矛型双腔吸盟贝类宿主的发现》的研究获得l 979年福建省科技大会二等奖;4I司胰吸虫和矛型双腔吸虫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1981年沃全国自然科学三等奖。主要科学研究成果有:发现了福建日本血吸虫病区及流行危害状况,立对其幼虫的生物学特征,侵入人体后的移行途径和异位寄生虫现象进行了探讨,还研究了病区相水系以及中间宿主一钉螺的胚胎发育和分布情况。经过多年深入病区调查研究,闻明了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在福建的主要传播媒介和在中国境内的分布规律。钩虫病研究,阐明了中国东南部钩虫病最主要的流行方式。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和实验,阐明了牛、羊胰阉盘吸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阐明了三种阔盘吸虫——腔阎盘、胰阔盘、校阔盘吸虫的全部生活史,流行状况和分布地域以及它们在不同流行区的不同贝类宿主手口昆虫宿主,为在中国防治本病奠定了科学基础。此外,还对肺吸虫、华支章吸虫、西里伯端氏虫、鸡嗜眼吸虫、鸭的包氏毛毕血吸虫和鱼的龙江血吸虫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还参加了《中国动物志》中《吸虫志》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