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书俱老——宣祥鎏
“人书俱老”通常可以理解为书画家及其艺术水平都到了一生的边缘境界。如果将“老”字解读为“成熟、老到、炉火纯青”的话,这四个字就应该是书画家执着追求的最高境界。只要热情满怀地投入过,奉献过,书画艺术给了书画家慰藉终生的欢乐,书画家又不负一生地让书画艺术获得攀缘自己的珠穆朗玛的辉煌,这就是“人书俱老”。
——林岫(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
商报:您是上个世纪40年代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从事了50余年的城市规划,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倾注了大量心血。而艺术与您的事业也息息相关,您学书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宣祥鎏:我学书法深受母亲影响。母亲是旧时江南一位大家闺秀,精通诗文书法。打记事起,她就教我背诵诗词、练习书法,这种启蒙教育奠定了我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
我小时候临帖从柳颜入手,颜筋柳骨,很让我痴迷,也下了不少功夫,到了小学二年级,在嘉定就被人们誉为小书法家。长大后我喜欢文徵明的字,规矩而不失飘逸。我也比较喜欢王遐举的字,清秀飘逸,跟他有很深的交往,可惜老先生已不在了。后来我比较擅长行楷,旁及篆隶。
商报:在1997年,作为惟一候选人,您当选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和北京市文联副主席。此后的6年中,您为北京书协的组织建设、后勤保障、年鉴出版、书报交流、书风引导等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您自己有什么心得?
宣祥鎏:我比较欣慰的一点是,整个北京市的书风始终没有太玄乎!我比较重视书风,倡导路子要正。追怪求异,甚至以丑为美的风气,我是坚决抵制的。
我们曾举办过很多次讲座,刘炳森先生在世的时候,讲话就直言不讳,看到有人写字幼稚,而且求怪,居然在比赛中得了奖,他就说,得这样的奖,不应该引以为荣,而应引以为耻。
作为书协主席,我觉得首先得起到一个方向盘的作用,把握好大方向,引导好的书风。第二,起到一个发动机的作用。第三,起到凝聚剂的作用,团结方方面面的书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第四,起到后勤部的作用,给大家做好服务。
商报:您对目前书法界现状有什么看法?
宣祥鎏:我感觉,有些人太浮躁了,不是踏踏实实提高自身水平,而是光盯着市场了。现在艺术市场有不好的现象,以尺论价,以价论人。为此,我想提醒一些年轻人,别太在乎名利,把书法当做一种获利工具,肯定不会有长远的发展。
为此,我觉得最根本的是要把书法水平提上去,一个是普及,一个是提高。为了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打好基础,并搞好各种培训。为了提高,书风一定要端正。现在,创新是个很时髦的词,但是不能滥用,创新必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脱离了传统,是很难成功的,甚至会走向邪路。
商报:您觉得在当代书法界大家多吗?
宣祥鎏:其实也多,只是大家不熟悉而已。像启功、沈鹏、欧阳中石等老先生,大家可能都知道,但像邓散木、王遐举、大康等,年轻人就不太了解了。我曾与他们接触过,认为他们都是大家。我觉得,应该对这些人多做些宣传,并不是他们需要名垂千古,而是他们的成就值得后辈学习。这对弘扬书风,推动书法繁荣发展,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商报:您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代宗师?
宣祥鎏:大师不是自己封的,是客观形成的,是大家公认的,是经过时间证明和历史考验的。而且书法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我认为,大师的首要条件,就是立人要正。其次,要博学多才,学养深厚。第三,要在传统基础上发展。第四,要有埋头苦干的思想和精神。
历史上的名家,我非常推崇苏东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在诗词赋和散文方面成绩斐然,而且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造诣极高,是罕见的全才。此外,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势和胸怀,也让人敬仰。
此外,做学问,我认为避不开王国维先生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勤耕耘;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收获。书法也是这样的,必经这三个境界。
商报: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却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热爱,书法带给您的是种什么样的人生快乐?
宣祥鎏:书法本身有极大的魅力,虽然不像绘画一样生动具体,在练习的时候也很枯燥乏味,但进入其中,其乐无穷。艺术无止境,追求的过程,也是享受的过程。我的书法,现在大家赞赏的不少,但我认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书俱老,老了不是说了了,而是更应该向前迈进。
商报:在2009年,您被评为“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获得“中国公益事业贡献奖”,您因为哪些成就获此荣誉?
宣祥鎏:我因为在书法艺术、城市规划、城市雕塑、公共艺术方面的成就而入选并得奖。如在书法方面,我在离休之后,作为北京书协名誉主席,也参与了很多公益活动,还为北京以及全国各地的重要风景区、名人纪念馆、胜地碑林、庙堂寺院等义务题写了许多匾额、楹联、碑文。还参加了很多国内外展览,获得过“北京书坛耆英奖”、“奥林匹克之旅书画艺术大展”金奖等。因此,得到这个荣誉,对我是个鞭策,也是个鼓励。
商报:您在80岁的时候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也是目前惟一一本《宣祥鎏书法作品集》,为什么?
宣祥鎏:就怕内容太单调,白纸黑字,容易形式单一,如果全部是行书,就更乏味了。出版这本书,是因老伴一直说,忙碌了一辈子,该留点东西给后辈。
作品集前后用了两年时间,出版后还算满意,内容也比较丰富,包括“吟诵抒怀”、“古今诗词”、“牌匾题刻”、“治印拾零、“镕基赞”、“影像留痕”等几大部分,除了行书作品,还有篆、隶、楷、草等各种书体。这是对我书法艺术的一大总结。在出版前夕,沈鹏先生致函并题词,林岫女士和张飚先生作了序,都让我很感动。
商报:到目前为止,您没有办过一次个人展览?
宣祥鎏:对,直到现在也没打算办。这基于同样想法,怕内容太单一,而且搞个展得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如联展内容丰富多彩。这个形式不重要,关键是如何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把书法写好,把书风端正,心里才踏实。商报记者熊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