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荣钜50年不找医生 太极成健身良方
区老自己用了一连串数字形容他的生活:练拳70年,去公园70年,喝茶70年,骑自行车70年,抽烟50年,没找医生50年。很难想象区老能这么自在地生活了这么多年,全赖于学了70几年的拳法。
区老加入精武会后,共学到60几套拳法,如今,记忆力强的区师傅还能将30套拳法一一耍出来。他说,精武门给了他强壮的身体。
从小体弱多病 为求强身学武
1919年10月,区荣钜出生于一个小康家庭,有10个兄弟姐妹,家中老少一点武术都不懂。区师傅从小就体弱多病,其父朋友的一句话改变了区师父的一生:“学武术,可以强身健体。”因此,有着武学传统的元甲小学成了区师傅的首选。9岁时,区师傅成了元甲学校的一员。在元甲学校,区师傅常能做到学文练武两不误。在日复一日的习武练习中,区师傅的身体逐渐强健起来,同时也培养了他浓厚的武术兴趣。
1930年,区师傅加入精武会,师从蔡丽秋、刘法孟等,在第一任师傅蔡丽秋的教导之下,区学会了精武拳、鹰爪拳、螳螂拳等十套北派拳。他1946年师从杨家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守中学习太极拳、剑、刀、枪、推手等30套武术;1947年追随香港太极拳名家黄百详学习“六合八法”太极拳。尽得真传后,区老从此醉心于探究太极拳的无穷奥秘,在此方面的造诣日深。如今,区师傅已潜研武学74个春秋。 为学太极到广州 一套拳一两黄金
1946年,练了十几年外家拳(精武拳皆为外家拳)的区师傅偶然看到了一本介绍太极拳的书,对武学有所领悟的区师傅感受到了内家拳——太极拳的高深内涵,决定学习钻研太极拳。
区师傅称,当时杨守中在广州开武馆教太极拳,学员多达几十人。当时,学太极拳是一件比较奢侈的消费,学费是一两黄金一套拳。区师傅想请杨守中到佛山教学。杨守中提出,佛山的学员必须达到10人以上,才能到佛山开班。区师傅私下一打听,当时佛山只有3个人能拿出这笔学费,只好只身一人前往广州学习太极拳。
“我每周学习两次,每次都要搭火车,很不方便。”但对武学的执着,使区师傅排除万难坚持到广州学武艺。
50年不找医生 太极成健身良方
“我几十年都不找医生,反倒是医生找我。”区师傅骄傲地告诉记者。
区师傅因体弱习武,习武70余年,他感到受益匪浅。“我现在87岁,眼不花、耳不聋、牙不掉,还经常骑单车到周边游玩,这全归功于习武。”
在他看来,太极不仅是高境界的竞技艺术,也是最佳的健身良方,但贵在坚持。“太极虽好,但练习者一定要自己炮制,别人没办法帮你,只能靠你自己坚持,才会有好的收获。”区师傅告诉记者,他的徒弟有15000多人,有便秘的、胃病的、高血压的、失眠的等,有的跟着他学习了十天半月的太极,马上有了很好的效果。有些医生也跟随区先生习武。
在区老师印象中最深的事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粮食缺乏,政府要求一切重运动量活动都要停止。此时,人们想到了太极拳。于是区师傅便四处向人传授太极拳,使人们在保持低运动量的同时达到健身的目的。
武馆开进伦敦
上个世纪50年代,区师傅便辞去公职,于中山公园内的精武会馆周围开班传授太极拳,远近好学子弟皆拜在其门下。如今,区老已是“桃李满天下”。最让区老得意的是他教出了一大批“洋徒弟”,无论是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还是南非,都有他的洋弟子。区师傅说,这些洋弟子都是比试过才跟他学武的。
1991年,有位好学的英国人Frearson到佛山找区师傅拜师学艺,1.90米的Frearson见到身高不到1.60米的区师傅就有点怀疑区师傅是否有这么大能耐,决定找区师傅试一下身手。哪知一过手,Frearson就被掀翻在地,于是他心悦诚服地拜师学艺。经过一番细思量,精通英文的区师傅根据英文谐音,给他起了个中国名:“霍恒信”。出师后,霍恒信回伦敦开了个武馆教拳。区师傅说,每年4月和11月,他的洋弟子都会带着一帮帮新弟子前来学习中国功夫。
区师傅并非仅在佛山“闭门造车”,他多次应邀赴香港、马来西亚及北京、上海等地与众多武林人士切磋武艺。有一次在香港表演太极拳推手时,20多个“后生仔”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败在他手下,结果许多澳门好武者特意跟随到佛山学师拜艺。
人物档案
认识区荣钜
区荣钜,广东新会县人,世居佛山市。1918年出生于佛山,1930年参加佛山精武会,学习精武十套基本拳,师从蔡丽秋老师,兼学鹰爪螳螂拳,刀枪剑棍、器械及徒手对打等数十套。1946年,区荣钜师从杨守中师傅习杨家传统太极拳、剑、刀、枪、推手,1947年师从黄百详老师学六合八法拳。1952年,区又师从吴派大师吴公藻学吴式推手大搌等,练习数十年从不间断,1958年开始在佛山授徒至今,门徒不下万人。外国洋人远道求学者,亦有200人左右。
区老曾参加1957年佛山市武术赛获太极拳剑第一名,同年省赛第三名,并代表广东队参加1957年全国武术赛获第三名。他还在1958年、1960年、1974年等省赛中担任副裁判长,现担任佛山精武会24届监事长,并为永远名誉会长。
相关链接
佛山精武会发展史
佛山精武会成立于1921年7月6日,会址设于汾水西街5号。当时,会内初设国操、文学、游艺、编述、交际、纠察、庶务、会计、医务共九个部门。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军南侵。1938年,佛山沦陷。精武会址被日寇占用作粮仓,精武会务全面停顿,会员星散。所有关于文书档案荡然无存。抗战胜利后,由陈君颐、源伯禧、丘公实、李佩弦、何心平、林君选、麦大华与区荣钜等人重组精武董事会,积极恢复会务。
区师傅谈起当年重组之事,十分感慨:经过国民革命、抗日战争,精武会依然屹立不倒,乃本会之幸、国家之幸,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强健体魄之成者,首倡体育事业之加强,为实现精武会“专精惟一,乃武乃文”的宗旨。如今,区师傅在佛山体育馆搞起了太极公益培训,吸引了数百名武学爱好者前来观摩学习。
区师傅说:“精武会主张止戈为武,拳头不打中国人。我在这里搞公益培训,就是要将中国的武学发扬光大,我崇尚武学不崇尚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