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导弹之父钱学森和夫人蒋英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044
本馆由[ 嘘嘘 ]创建于2009年11月09日

钱学森在天堂对话屠呦呦

发布时间:2015-10-31 12:02:46      发布人: jackson
钱学森之问言犹在耳,作家莫言和科学家屠呦呦就后先相继,分别摘下诺贝尔文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鉴于该奖质量上乘,地位尊崇,他们荣登大师行列当之无愧。所以钱老其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可变通为:为什么培养的杰出人才那么少? 以上权当引子。现在切入正题,说说年逾八旬的老太太获奖带来的困惑,以及或有或无的解决之道。 媒体曝光,屠呦呦无留学经历,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名号,连高级职称都是近年获得的。以这样低“段位”拿到诺奖,国人自可引以为傲,但也不免心生疑窦,高“段位”者哪去了?即是不问,今后因公因私遭遇了,面对老太太,脸上、心里也会不好看,不好受。院士乃科研工作者最隆封号,科学及工程两院,每届评选惟严惟谨,也有百人左右当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优秀者搜了一茬又一茬,为何像宋代词家柳永所言“明代暂遗贤”,独独缺了屠呦呦?职称评聘、院士遴选,弊病众所周知,无须赘言。笔者想说的是,机制没法变,是否可以增广名额,比如院士每届招1万人,泥沙俱下,一旦有惊人之举,主角至少划在里边,不用像现在千般难堪,万般痛苦,也避免了主位直接遭攻击。 诺奖几成国人心病,每年10月份,都会有人期期艾艾。但从莫言到屠呦呦,获奖之前波澜不惊,及至喜讯陡降,把13亿人惊得掉了下巴。这显然不是保密工作做得好,或者品质中谦逊成分多。当今之世,有料的显摆,无料的吹嘘,坚守底线和保有禁忌的已罕见罕闻。最大可能是失去了诸多能力,包括基本观察和判断能力。近年来,许多人都走出国门旅游和休闲,不少老外也来到中国学习和工作,这本是增进了解、相互促进的机会和过程。然而,由于自卑和自尊激烈纠缠,幼稚与成熟时隐时现,小人与大国不相匹配,野蛮和文明难分伯仲,遂致视若无睹,别人想什么、干什么全然不顾。长此以往,创新创造能力退化不说,连判断是非优劣能力都大幅下降。他人东西如何,看不出来也就罢了,自己家好歹还有几件宝贝,如果视如草芥,弃如敝履,那真的该高挂预警信号了。 当然,作为分量最重奖项,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诺奖难得光顾中国,引发的尴尬甚至矛盾会稍纵即逝。不过,它极有可能成为某种启示和力量,引导和推动人们群起效仿。比如,国内发表不了的论文,刊登在国际权威杂志上;某项成果遭自己人歧视,却为外人大肆吹捧;或者某文学作品获了某国大奖,某管理方式受到他人高度推崇,某言论被列为真知灼见,某行为受到脱帽致敬;等等。倘如此,则外部压力日甚一日,渐趋沉重,有损形象,也会累及发展。 这样的判断是否正确,担心是否多余?笔者认为很快就会兑现。其中原因可以列出多条,如改革开放致国门洞开,内外交流其频其繁;互联网及通信技术缩短了时空距离,人与人交流更为便捷;年轻人一代外语水平大幅提高,走向世界没有语言障碍;交通状况日臻向好,天上地下任意行走;综合国力、生活水准一涨再涨,出去、进来不费周章;如此等等。但归根结底就一条:当国家界限日渐模糊,世界真正成为一个整体时,人们会以通用标准进行评判。尤其独生子女为主的年轻一代,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极强,吃不了亏,受不了气,面对明目张胆的欺压和暗箱操作的伎俩,肯定不会妥协,也必然要上下求索,四处证明。 新加坡是国人念兹在兹并愿意学习模仿的国度。其成功,民主打底,精英着色,两者相辅相成。再三再四漏掉屠呦呦一样的精英成员,社会多么和谐,也不可能有大作为。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