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导弹之父钱学森和夫人蒋英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044
本馆由[ 嘘嘘 ]创建于2009年11月09日

钱学森生前有“四不”原则:不写传记,不写序,不题词,不出席应酬性会议

发布时间:2011-10-27 22:41:40      发布人: 嘘嘘

资料图: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 中新社发 张平 摄

  年轻人觉得理想很OUT

  钱学森生前有“四不”原则:不写传记,不写序,不题词,不出席应酬性会议。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说,有多家出版社要给钱学森出传记,父亲一次又一次拒绝了,理由是:“人死了才写传记”。

  叶永烈撰写《走近钱学森》做的第一件事是:随机访问身边的“80后”、“90后”年轻人。他问他们知不知道钱学森?年轻人的答案很标准:课本上说钱学森是“抵过五个师”的大科学家。他再问知不知道钱学森别的事情?年轻人先是沉默,继而有几个犹豫的声音:是造原子弹的吧?“我当时心里的感觉是震惊。”叶永烈说。

  他继续问这些年轻人,将来想做什么?年轻人觉得他的问题很“OUT”,“这年头谁不想早点毕业,多挣些钱,早点买到房子、开上车子?”他们回答。

  叶永烈说:“我因此决定,把这部传记的读者锁定在‘80后’、‘90后’的孩子们身上。”

  为了适应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该书特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其主旨是想告诉年轻人:大科学家钱学森也是泡在教室里啃书本才能一年拿下硕士学位,才能在36岁时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的;回国后钱学森面对祖国一穷二白的现实,硬着头皮,克服重重困难才铺就了中国的航天之路。

  钱学森说:如果没当上科学家,最想当画家

  两年前在台北航空科学馆,叶永烈看到了孙中山先生当年题写的“航空救国”四个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航空救国是很多年轻人追随的潮流。在查阅史料中,叶永烈发现,钱学森从大学时学习火车制造业,到留学之初改学航空专业,皆因为“想为水深火热的祖国做点事”,正吻合了当时政府号召年轻人实业救国的取向。

  “这是当年他的理想。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挣钱,梦想已经渐行渐远。”叶永烈一声叹息。

  曾多年任钱学森秘书的涂元季介绍说,钱学森兴趣非常广泛。他大学时回杭州老家养病,特意拜画家高希舜为师——后来大学毕业时,他设计了年级徽章和通讯录封面;钱学森夫人蒋英记得,小时候过继在钱家时,“干哥哥(钱学森)喜欢吹口琴,并且吹得很不错。”钱学森还爱摄影,《走近钱学森》一书的封底就是他留学美国时的摄影作品。

  钱学森曾对儿子钱永刚说,如果没有当科学家,自己最想当画家。

  钱学森的兴趣广泛与他在北师大附中受到的中学教育息息相关。他曾说:“当时实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师大附中,是我人生的基石。”

  美国著名华裔作家张纯如曾在《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中表示,也许正是当年的教学模式,引发了耄耋之年的钱学森对中国现行教育的思考和发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