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和平也要斗争 俞怀宁副教授谈中日关系
“中国应该针锋相对日本的故意挑衅,但若非迫不得已,不会采用军事力量来解决问题!”10月29日晚,挤进了300余名同学的2201教室显得格外拥挤,一场由法学会与校马列主办,文学院马列协会承办的“近期中日关系的发展与导向”讲座在此进行。政法学院俞怀宁副教授以他冷静的分析为同学们讲解了中日钓鱼岛问题的起因、影响以及中日关系日后的走向。
变化导致冲突 美国暗藏背后
俞怀宁认为,是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此次中日矛盾。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上升,而日本则处于一个发展较为停滞的地步,在今年我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引起了日本这一东方强国的担心,长期的领先让日本无法甘心于就此屈服这种变化。
反观日本国内,新一届的内阁成员多数为日本国内的强硬派,他们对于此次钓鱼岛事件的处理也体现了日本新生代政治势力的态度。而且由于经济的停滞使得日本民间产生了较重的极右情绪,出身草根的日本民主党则需要迎合日本的民意要求,从而在钓鱼岛的冲突中表现出了强硬的态度。
俞怀宁指出,此番博弈中并非只有中日双方,日方的强硬态度背后,不乏早已在南海问题、天安舰问题中介入了亚洲事务的美国的支持。美国并不愿意接受由中国的崛起而造成的亚洲权力结构的变化,“他们不愿意由亚洲来主导亚洲。”近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对环绕中国的越南、柬埔寨、印尼、印度、韩国、日本等6国进行外事访问,其用意也非常明显。
矛盾打破共识 外交思路需要转变
“日本民主党做了连小泉都不敢做的事。”俞怀宁认为此次日本的强硬态度不仅使得中日关系极度恶化,而且还打破了中日之间在领土纠纷中的默契。当年建交时,两国关于钓鱼岛便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共识,并且在关于渔民问题上也有两国协商解决争议的共识,此番日本强硬的要用国内法审判我国渔民,便单方面的已打破了这一共识。
“中国对日本应该保持一种斗而不破的态度”,俞怀宁认为在面对日本的强硬时,中方应该转变以往温和的态度,在原则问题上与其针锋相对。他说:我国以往一直为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而进行让步,我们也希望通过民间开始的友好往来冲淡历史的仇恨,但是此番日本的态度告诉我们这种思路也许行不通,不能一味的迁就日本。
不卑不亢的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俞怀宁认为,实力日益增长的中国应该在周边国家乃至亚太地区发挥作用,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此我们要不卑不亢的处理与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友好的态度对待周边国家,给世界展示出中国的形象,表示和平崛起的决心,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消除外界的对于中国发展“威胁”疑虑,树立和平崛起大国的典范。
在国内发展中,中国应当改变发展模式,加强科学技术、自身竞争能力和环境状况的提高和升华,在资源问题上就如何进行利用进行思考,避免以往的粗放式的开发。保持民族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繁荣的局面,寻找契机和平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青年学生更需理性爱国
提问中,有同学问到为何游行被制止,为何爱国心导致麻烦?俞怀宁语重深长对同学们解释到,国家担心游行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及个人不安全感产生,带来的后果严重,希望同学们通过更加合理的渠道、更加理性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打砸自己同胞的东西是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莫做得。”
讲座在一阵经久不息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