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积高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43116639
本馆由[ 爱无止境 ]创建于2012年04月24日

马积高学识

发布时间:2012-04-24 20:15:43      发布人: 爱无止境
马积高的专业虽然是中国古代文学,但和当今中国被归类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一般学者不同。他不但十分全面地掌握了中国文史哲各领域的学识,对西方哲学和文学也有着相当准确的了解。而且,他也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究。对当代国际局势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他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重要的是,在他生命深处还埋藏着一颗中国传统士大夫“济世安民”的责任感和英雄心。因此,和马积高交谈的时候,我有一种放松而又振奋的感觉。特别是每当我心情烦躁的时候,到马积高家中海阔天空地谈论一番,我就会从世俗的纷争中暂时超脱出来,找回一种得其所哉的感觉。
  当时,马积高正在从事《清代学术的变迁与文学》一书的写作。他对我说,不该将这个选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惹来不少不必要的麻烦,诸如申报进度和申请评估之类。不过,除了这一不快之外,他对自己写作的这部书是很满意的。他在前言中说:
  现在大家都很忙,出书又很不容易,还是节省一些相同的话,多说一点自己的一孔之见好。一孔之见未必对,当然也不免浪费纸墨,浪费自己及别人的精力,但从主观上说,毕竟是尽了一点心意。不过,这只是我写本书时的一种意愿。实际上,本书引用常见的材料和吸取别人研究的成果是很多的。又因精力不济,时作时辍,思虑不周或参杂水分的情况也是有的。曾欲痛加删削,又怕本书的大旨不能表达,踌躇不能下手。然学术本公器,即使有大才,离开常见的基本事实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能前进一步,何况我呢?只好听之任之了。
  自得之情,可谓溢于言表。如果没有高屋建瓴、后来居上的自信,从马积高的口中是不可能说出如此“谦虚”的表白的。那么,马积高本人所看重的“本书的大旨”是什么呢?他在前言中提到的两句话可以借来回答这一问题,那就是:“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文化向何处去?”
  在这部书之前,马积高已出版了《赋史》和《宋明理学与文学》两书。《赋史》的出版时间较早,并且在学术界造成重大反响,文史界的后生小子因此习惯于将马积高当作赋学权威看待。其实,从马积高涉猎的学术领域和取得的学术成就来看,辞赋研究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而且,这部分研究成果所展示的,也仅仅是马积高学术成就的一个小小的侧面——作为文体学家的一面。《宋明理学与文学》虽然在所谓的学术界没有《赋史》那么大的反响,然而在我看来,它比《赋史》更加显现出马积高的才情与个性。如果说《赋史》是高水平的学者之作的话,那么,《宋明理学与文学》则是有学问的才子之作。书中对袁宏道等执着真性情、追求真自由的知识分子的同情式解读,不但达到了前人从未达到的深度,而且也是马积高本人价值观的表现。
  《清代学术的变迁与文学》就题材内容而言是《宋明理学与文学》的姊妹篇,但需要处理的材料更加复杂,写作的难度更大。不过,由于有了《宋明理学与文学》的写作经验,马积高在写作《清代学术的变迁与文学》时,思路放得更宽,文笔放得更开了。如果说《宋明理学与文学》是有学问的才子之作,那么,这部书则更像一部有学识、有才情的思想者之作。
  马积高最后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是《荀学源流》。他对我说,它之所以要在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的情况下写这部书,是因为有位“国学大师”正在大讲特讲“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传统。他想提醒人们,中国除了“天人合一”,还有“天人相分”的传统。这一提醒背后的寓意是:中国是应该回到天理治国的老路,还是应该继续解放思想。所以,我在马积高去世后所作的挽联中特地提到了这部书。
  学风纯正而思想活跃,功底扎实而目光敏锐,在从容不迫的论述中流露出雄深雅健的骚心史笔。这是我对马积高学术著作的评价。在当代学人中,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者不多。
  马积高学术成就的取得与学术品格的养成,除了天资与勤奋之外,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两者:其一、马积高出身贫寒,待人谦和却心性高傲,一直怀着追求进步和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其二,马积高幸遇名师,他大学时就读的国立蓝田师范学院是日寇侵华期间组建的一所临时大学,云集了包括后来成为他岳父的骆鸿凯在内的不少全国一流学者,这使他的学术事业有一个很高的起点。不过,除了这两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追求新知、探索真相的天性和攀登学术巅峰的纯粹理想,这使得马积高具有一颗永远不老的心。
  正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马积高对后学总是尽其所能地提供帮助。他的爱才护才,在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可以说是有口皆碑。最让我感动的有这样两件事:一件是,马积高在“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的时候,曾有一个人多次举着手声嘶力竭高喊打倒他。“文革”结束后,这个人又谦恭地跑到他那里,希望跟着他作学问。马积高就像以前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无私地帮助这个人。有人批评马积高,说他做错了。马积高说:“我认为这是我的一个优点。”另一件是,马积高担任系主任期间,本系最优秀的一个研究生由于在1986年的一场学潮中有一些“过激表现”而不准留校任教,他一怒之下辞去了系主任职务。
  由于码头的关系,马积高在国内学术界所占有的地位同他所取得的成就很不相称。北京某名校有一位读过《赋史》的名家曾对我说:“马积高要是在北京,就不止这地位了。”我听了心中窃笑:真把马积高看小了。马积高的志向,岂是和并世学者争高论低?遇不遇,时也。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悼念马老!


    写信时间:2013/01/18 00: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