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科学路上,跑好我这一棒
发布时间:2011-07-27 09:23:10
发布人:
黑白双煞
“我1954年开始研究黄土,这50多年的岁月使我感觉离不开黄土,但是更让我离不开的是和我一起工作的这些同志们,他们使得我们国家的黄土研究真正地能够形成科研上的一股力量,还能够真正地做一些事情。”刘东生在领奖和接受采访等多个场合真诚地表示,一起共事的同事和同行是他“人生里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锦绣文章傲群伦,精博学问育桃李”是学生丁仲礼和朱日祥对刘东生的评价。学生韩家懋则说:“老先生的经历、思想、学术和品德都是一个整体,否则,成就不了今天的他!”
韩家懋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见到先生的情景。“我1965年考上先生的研究生,第一年集中在中关村的研究生院上公共课,先生捎信来约我到所里一趟见个面,我就去了。那时候先生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我一路上还担心怎样与大学者打交道,但见面以后,顾虑全打消了,先生没有一点架子,非常平易近人。问了我大学期间的学习情况之后,他考虑到我是地理专业的学生,鼓励我要加强地质与生物方面的知识储备,好好学习。先生还带我到各实验室转了一圈,认识了大家,就这样与先生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我认识老先生20多年了,不管是1980年组织青藏高原国际科学考察讨论会,还是1991年组织召开国际第四纪科学研讨会,或是1995年西南红壤及其贫困问题的考察,我更多地看到了这位谦和的老先生做人的美德。他尊重人、善待人、包容人、团结人,做人确确实实做到家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原干部、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顾问孟辉回忆起刘东生的两样细微之处:一是尊崇和感激前辈先贤的业绩,感念铺路人的创业之功;二是尊重二线工作人员的劳动。
“我当时读了刘先生写的《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觉得文笔优美、感情真挚。而更重要的是,刘先生这一代科学家对科学精神的传承,往往就体现在这样的细节当中。”孟辉说。
“解放前,中国的地质学在世界上颇有地位。20世纪3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地质学的黄金时代,出了一大批人才,像丁文江、李四光、翁文灏、章鸿钊,他们是我国真正的地质学奠基人,还有赵亚曾、黄汲清、程裕淇等等,他们有的走在外国人前边,或者差不多。这些人才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刘东生说:“如果没有李四光、杨钟健、侯德封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对自己的耳提面命,没有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自己也许不会在地质学的大道上走这么远。而在西南联大学习时,闻一多、朱自清等一代大师们的道德文章,也使自己终生受益。除了业师之外,还有其他老师,他们的工作给我很好的准备。”
在共同的研究中,刘东生又与施雅风院士、孙鸿烈院士、孙枢院士、郑度院士结下深厚情谊。他在《青春将永放光芒——纪念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30周年》的文章中饱蘸激情地写道:“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要‘话说青藏高原’需要阅读德文、法文、俄文、英文的书籍,而我们自己的先行者们所留下的脚印是那样稀少而难以寻找。50年代之后我们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连续不断。一批一批的科学考察队员们,在默默前进的旅途中、在艰苦的攀登中、在寻探生命进程的沉思中、在风餐露宿的惊险行程中,已经一步一步地把青藏高原变成为世界上科学研究的一个亮点。”
从前辈汲取的营养,又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他的弟子们——大弟子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韩家懋研究员,郭正堂研究员,现在的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主任肖举乐……
这样的承前启后,使得中国黄土研究者一再往前推进黄土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刘东生的老师杨钟健等研究者开始研究中国黄土,认为黄土的形成是十几万年前的事。上世纪50年代以后,在刘东生这一辈研究者的努力下,黄土的历史被倒推至第四纪早期,距今260万年,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此后,刘东生的学生安芷生、丁仲礼等人把它推到600万~800万年前;再年轻一辈的郭正堂等人将黄土的历史追溯到2200万年前。
2002年,刘东生获泰勒环境奖后特意去家里给102岁的王恒升院士报喜,王恒升既是刘东生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又是当年地质调查所的同事。王恒升女儿王莹棣回忆说:“那年父亲101岁了,脑子也不大清楚。刘先生还是执弟子礼,毕恭毕敬地把证书展开,捧给父亲看,鞠躬感谢业师的培育之恩。刘先生在西南联大的老师大概仅有父亲健在了。难得刘先生耄耋之年大喜之时,还惦念着60多年前的老师!如此人品风范,怎么不让人敬佩。”
功名显赫的人毕竟稀少,大多数的前辈则默默无闻,湮没在时光的尘雾里。
“1946年我初到地质调查所,一切都觉得新鲜,尤其对地质调查所中非地质专业的人和他们的工作最为印象深刻。许多做二线工作的老师傅的高尚人格、精湛技艺、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培养人才的热情,都令人敬佩而神往,希望研究地质学史的同行们能为他们写些文章。” 1950年以前的地质调查所,几十年来走出了49位院士,他们的成就建立在更多无名之辈的奉献之上。刘东生身体力行,多次撰文或在相关会议上赞扬地质调查所那些做二线工作的老师们:测量的颜惠敏,仪器装配的胡宝琳,绘图的鲁巨川、白耆彬,磨片、照相的李时俊,制作模型、后来成为古生物学家的胡承志,采集化石的王存义等,赞颂他们出色的工作,希望人们在纪念地质栋梁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幕后工作者的贡献。
刘东生 男,1939年生于新宁县金石镇,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广西测试协会常务理事,岩溶所环境影响评价中心主任、实验室主任。先后在中南地质局武汉中心实验室、湖北省地矿局宜昌实验室任技术负责人、工程师。1981年调地矿部岩溶地质所,先后任实验室主任、副所长、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分析测试工作,在全国最早研究铀、针、锆、钛等离子交换分离技术,最早应用离子交换技术建立了铂、钯湿法分析方法和化学光谱分析测定痕量金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80年代从事同位素分析测试工作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果,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986年起任研究所副所长兼分析室和同位素室主任,进行了非金属矿的应用研究工作,用于饲料和肥料行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研究所的管理的改革方面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发表了一系列管理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