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乡的窑洞穿越黄土高原250万年历史
发布时间:2011-07-27 09:11:01
发布人:
黑白双煞
学术考察
1954年,37岁的刘东生第一次参加了对黄土高原的研究考察。
这年夏天,刘东生和由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等研究人员组成的综合考察小组来到河南省会兴镇。傍晚,考察小组的很多成员都出去散步,刘东生发现不远处有一排排水平而整齐的灯光,静夜里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顺着昨晚看见的方向寻觅而去。
原来,刘东生夜里看见的那一排排灯光是从老乡住的窑洞里发出来的。这些窑洞有上下几层,老乡利用当地黄土里土壤淀积层的坚固性做窑洞的顶端,相当于天然的天花板。这种窑洞的建筑结构引起了原本研究古生物的刘东生的极大兴趣。刘东生去请教土壤学家朱显漠,朱显漠告诉他,以前被他的老师杨钟健先生称为“红色土”的地层就是这部分窑洞的所在地,其实也属于黄土地层。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有个重要研究项目,解决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问题,出自对会兴镇老乡窑洞的启悟,刘东生一头扎进了对黄土高原的研究。
刘东生对我国的黄土高原研究设计了大面积网格状路线调查方案,最终得到了决策者应有的支持,各调查小组坚持步行走完了每条路线,在黄土高原完成了东西与南北向行程上万里的10条大剖面的考察,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我国黄土研究走上世界舞台的第一台阶。刘东生和同事们的研究初步确定:我国的黄土已有250万年的历史。
“自然界沧海桑田的环境变化在地球上刻下了三本完整的历史大书:一本是完整保存古环境变化信息的深海沉积,一本是系统反映气候变化的极地冰川,而第三本书则是中国的黄土沉积。这三本书是我们认识地球上自然历史、气候、生物变迁的最佳文献档案。”2003年4月12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2002年度“泰勒环境奖”的颁奖典礼上,评审委员会成员科恩教授用准确而又不乏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我国黄土沉积这一独特的地质现象,同时也高度评价了以刘东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黄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绩。
在过去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古环境变化的信息在深海沉积物中保存最好,极地冰层也能够系统反映气候变化,只是其覆盖的年代跨度不如深海沉积物。而同人类生存空间最为密切的陆相沉积物,因其连续性差、易受风化等特性而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科学家独具慧眼地选取中国特有的黄土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刘东生以他开展的奠基性的研究工作,被世界同行公认为是有关中国黄土序列的古环境研究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