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20986893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7月04日

刘燕生同志生平

发布时间:2011-07-04 14:47:42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刘燕生(1932~2009),女,绥德县名州镇人,国家一级演员。出生于北平。1935年 7月抗战爆发前,随父母回到陕北老家。曾在绥师附小、榆林师范附小、绥德女小读书。

    1941年考入绥德师范学习。不久参加绥德文工团业余演出, 1943年已成为文工团的重要骨干。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轰轰烈烈的边区文化运动中,演出过《兄妹开荒》、《二流子转变》、《李桂英纺线》、《赵宝贵自新》等许多秧歌剧。还利用寒暑假上山下乡,深入部队、农村宣传演出。1944年8月毕业后正式分配到绥德地区文工团。演出当时著名大型歌剧《周子山》,饰女主角。1944年底,地委组织派她去延安鲁艺学习深造。不久被调入西北文艺工作团工作。还在延安首次独唱、领唱了陕北民歌《兰花花》、《绣金匾》以及参加大生产运动的合唱、领唱,深得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其中民歌《兰花花》、《绣金匾》还在延安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1946年参加演出了第一个话剧——茅盾的力作《清明前后》,饰演女主角黄梦英,受到《解放日报》的好评和毛主席的称赞。之后在延安参加拍摄了解放区的第一部电影《劳动模范吴满有》,由凌子风饰吴满有,她饰儿媳。1953年初她被调到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国家话剧院。期间演出话剧40个,其中主要有郭沫若的著名话剧《屈原》和全国著名导演、演员有赵丹、白杨、魏鹤龄、谢添、顾而已等著名明星同台演出,她饰演“婢娟”一角。有反映合作化运动的话剧《种橘的人们》,饰女主角。有苏联共青团的名剧《第二次爱情》;有反映农村婚姻题材的《归来》,该剧受到周总理的赞扬鼓励。还在田汉的力作《丽人行》中饰演地下工作者丽人之一的李新群,受到作者的好评。1958年演出了十年大庆献礼剧目《降龙伏虎》,共演出五六百场,走遍大江南北;1959年在德国古典名著席勒的大型悲剧《阴谋与爱情》中饰演女主角“露易丝”,连演三年,受到首都观众、各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称赞。1962年参加了法国博玛舍的著名讽刺喜剧《费加罗的婚姻》中的女主角苏珊娜的成功演出。还演出过我国名剧《迎春花》、《丰收之后》等剧目。“文革”十年中被周总理保护,将北京几个大剧院下放到4793部队三年半。粉碎“四人帮”后,她重新登上舞台,演出了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诗剧《永远的怀念》,她饰主角有诗、有唱的陕北老奶奶。话剧《我们是喝延河水长大的》中的红军母亲,受到老作家冯牧、金山称赞,说她:“表演更感人,深刻,富于激情……”在话剧《于无声处》中饰老干部梅林,获得轰动。1979年4月参加了中国戏剧家代表团赴南斯拉夫参加戏剧节、观摩演出活动。之后演出美国现代剧《猜一猜,谁来吃晚餐》饰白人母亲克里斯蒂娜,获得很大成功。1981年演出话剧《明月初照人》中的妇女主任方若明,受到称赞。之后演出法国现代名剧《蒙赛拉》一剧中人质母亲,获文化部演出三等奖。还有《保尔·柯察金》剧中母亲一角。1986年以《高加索灰阑记》演出团副团长参加赴香港纪念布莱希特在东南亚的戏剧活动。1993年参加田汉著名话剧《关汉卿》赴台湾的演出,均获得海内外的一致好评。


    还参加过《沙家店粮站》、《十三陵水库畅想曲》、《我们的田野》和《高山下的花环》等电影、电视剧的拍摄演出。她曾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领导小组成员;剧院艺委会常委局主任,纪检书记兼中央文化部纪检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第三、四、五次全国文代会代表。1997年获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从事中国话剧事业50周年”的荣誉奖章。

     刘燕生于2009年3月19日15:51在北京去世,享年80岁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照片链接:http://www.k25.com.cn/bbs/viewthread.php?tid=160555&extra=page%3D1&page=3 第42楼


    写信时间:2012/07/23 15:15:39
  • 友友的四姨刘燕平骄傲地说:“早在1951年,我就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我自己也没想到陕北民歌《兰花花》可以唱响欧洲、世界,这个荣誉是莫大的鼓舞。” “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就是我当时即兴创作的。《兰花花》在陕北当地非常有名,但唱段不下百段,唱词也不统一。 当时陕西省文联选了腰鼓及陕北民歌等4个节目,由陈若飞带队,刘燕平选定了《信天游》和《兰花花》两首歌。1960年开始,刘燕平先后兼任陕西省歌舞剧院歌剧、歌舞、乐团省级以上表演团体的党政主要领导。1978年调至中央民族乐团任党委书记、副团长。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才艺双馨,绥德人民忘不了你们。陕北人民忘不了你们,全国人民亦忘不了你们“刘氏三燕” 。 亲~,天国如有连线,请链接绥德网。这里有人给您上香,给您摆供,给您烧纸~ ~ ~。 “刘氏三燕”您听到了木有?


    写信时间:2012/07/23 15:05:58
  • “米脂婆姨、绥德的汉”,陕北出美女一点都不错。 貂蝉、兰花花(本姓姬、《兰花花》原型)、风英(《三十里铺》原型)、叶群、加上“刘氏三燕”都是大美人儿。陕西人说话,“美滴太咧。” 给刘燕生老师黑白照片加彩色亦是我的真情表露,天地良心、我是用心在做,人在做、天在看。 刘燕生老师的青春永驻我心。 友友妈妈燕生老师的青春永远年轻。 友友的三姨刘燕贞、四姨刘艳平、被当时陕甘宁边去人民誉为“刘氏三燕”。可惜被誉为“陕北梅兰芳”三姨刘燕贞,年仅22岁,即在山城重庆永远告别了她一生钟爱的艺术舞台。英年早逝,今人惋惜啊!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曾看过燕贞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燕贞的表演艺术有造诣、有成就。


    写信时间:2012/07/23 15:05:00
  • 通过网上得知:友友叔叔亦是名人,住过中南海,和毛主席握手。连主席他老人家都自叹不如“你们都得过奖,可我一个奖都没有”。 友友的父母是老革命、延安时期为党和人民奉献过青春,进城后是中宣部最早的宣传处长——秦川、文革蹲过牛棚、历经磨难。后委以重任,官至素有党的喉舌之称的《人民日报》总编、社长。 母亲刘燕生一生深爱艺术、梦想成为话歌剧演员。创作了歌曲《兰花花》、《绣金匾》,影视作品《沙家店粮站》、《十三陵水库畅想曲》、《高山下的花环》,舞台剧《阴谋与爱情》、《费加罗的婚姻》、《保尔•柯察金》、《种橘的人们》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品。。 文革中,友友妈妈被“参军”、经受住考验。后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领导小组成员,剧院艺委会常委、副主任、纪检书记兼文化部纪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友友妈妈这一辈子都充满着爱。她爱外爷外婆、爱家庭、爱孩子、爱艺术、哪个都不能舍掉。 我们山东银讲话“雁过留声”,不知什么时间可以看到刘燕生老师的《大雁留声》。


    写信时间:2012/07/23 15:04:18
  • 我母亲他们和供销社职工主要是上午学习,每人念念报纸、听听广播。因当时供销社亦无货可卖。闲暇时帮助供销社收购活狗,宰杀后狗肉销往广东(实际目的地是香港)。就是通往港澳的“三趟快车”供港鲜活农副产品。 小插曲:我妈有一次回来,给你们带来包的饺子,分给您和崔阿姨,您吃在嘴里,直嚷着说:“好、、好、、”。崔阿姨逗您:“友友,什么好?”,您指指碗里的饺子说道:“这~~~好~~~吃~~~”。不敬了,友友叔叔。


    写信时间:2012/07/23 15:03:53
  • 经过分析,俺知道您也是名人后代,知道了麻指导。知道了刘杰三、秦川、麻志皓老人、刘燕生、刘燕贞、刘艳平名人。 受此感染,俺也在网上学会了陕北原生态的歌曲《兰花花》、《三十里堡》,受益匪浅、受益匪浅啊! 据我妈回忆,大概是66年左右,23师抽调部分干部战士及幼儿园的职工,到河南新安店帮助搞“社教”。 当时幼儿园参加有栾桂芳、崔庆敏阿姨(崔在山东莱州,亦无联系)、冯桂英阿姨、马秋英阿姨。由23师师直搞摄像的一个姓苟的叔叔带队,苟叔叔负责。 他们住在新安店供销社。当时在供销社时早上吃的是:“白面和高粱面”二合一的花卷,苞米面稀饭外带一点点咸菜。 中午吃的是河南人说的“大白馍”,大白肉炒白菜。 我妈印象中您当时在“社教”大队部工作,主要负责宣传,就是画画板报,刻板油印之类的工作。您只是吃饭是和他们在一起。我妈印象是您年轻力壮饭量很大。崔庆敏阿姨和我妈经常匀一个、半个馒头给您。


    写信时间:2012/07/23 15:03:11
  • 第一次看见秦友友在23师网上发帖,就进入我的视线。 我就回家问我妈,知道不知道秦友友。 俺妈说,秦友友的名字挺熟悉的,是不是画毛主席像的那位。印象中人长得黝黑、高高的个子、说话挺慢。 此人很有才,“敏于行、讷于言”。23师搞宣传的,师里画的毛主席像基本都是出于“友友”之手。老人至今记得23师幼儿园附近,靠近67团三大队通往卫生队大路上的毛主席像是您的大作。 我即在网上搜索你的名字,就是在百度上输入关键词,查到您老的大量信息,最先引起我兴趣的是“高原女兵”博客,就是您夫人麻指导的信息,她的高原回忆深深地打动了我。“缺氧不缺精神”、 “汉藏一家亲”, “雪域高原世界屋脊尽显民族团结歌”、“离天很近、离你不远”。或许亦打动过许多浏览过这则博客的看官。


    写信时间:2012/07/23 15:00:26
  • 刘燕生是著名演员。


    写信时间:2012/06/08 2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