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新,江苏镇江人。1902年出生于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父亲均为学者。父亲 茅
茅家三兄弟:左起茅以升、茅以南、茅以新
乃登是清末支持民主革命的品官,曾参加革命军江浙联合军,任司令部秘书部副部长,二哥茅以升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新中学时从南京赴上海,进入南洋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19年因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被开除,暂转入唐山交通大学,一年后返回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秀被派赴美留学,入普度大学,为该校早期中国留学生之一。两年后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去加拿大工厂实习,学成后取道欧洲回国服务。
茅以新回国后一度开办汽车修理工厂,1929年应聘进入浙赣铁路。当时浙赣铁路正在修建,时值日军侵华形势日紧,全体员工昼夜赶工,于抗战爆发的1937年全线贯通。茅以新领导全线的机务工作,从平地起家,采购设备,培训机车技术人员,建立规章制度,使新线路随修随通,因而得到交通部门的银盾奖牌。铁路工程专家凌鸿勋主持修建粤汉铁路株韶段,1935年聘请茅以新去长沙主持粤汉铁路的机务工作,他认真整顿,以身作则,迅速使工作纳入正轨。茅以新与老专家程孝刚一起筹建机车总厂。他亲自参与在株洲选址,修建厂房、选购工厂设备等,赶在1937年抗战爆发初期开始修理机车车辆,后因日机轰炸,被迫在湘黔沿线建3个工厂。茅以新受命在柳州建柳江机器厂,日军入侵西南后工厂被迫撤退。1945年茅以新被派去美国接受战后救援物资,回国后继续在粤汉铁路任机务处长,副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以新调任铁道部机务总局副局长,车辆局成立后任副局长兼 总工程师;科技局成立后任副局长;科技局改科技委后任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时下放银川黄羊滩和河南息县铁道部干校。后来因援助坦赞铁路的修建调到铁道部援外办公室,从事将中文技术文件翻译成
茅以新全家
英文的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包括开发海南岛在内的许多建议。1979年中国铁道学会成立,担任副理事长兼任车辆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1981年参加赴美铁道考察,1982年升任铁道部技术顾问(副部级)期间,多次对铁路建设科技发展提出许多宝贵建议。
茅以新一生正直清白,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国民党贪污泛滥的环境下,始终洁身自好;他办事认真果断,一丝不苟;在技术上孜孜以求,学识渊博,永怀不足,自强不息;他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受到同辈人的尊敬,对青年人谆谆教诲,提携后学,深受后辈的爱戴。1990年12月26日 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