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芳:终身成就奖是对我们这一代老艺术家的安慰
终身成就奖是对我们这一代老艺术家的安慰
问: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李双双》刚问世时,好像业内人士并不看好,指责影片的意见很多。
答:是的。电影拍完,业内人士先看,专家批评喜剧不喜,李双双是个中间人物等等。有些批评近乎苛求。当时大家都很苦恼,等着挨整。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大姐调片看了《李双双》,明确地肯定了这部作品,我们才稍稍地松了一口气。令我异常感动的是1962年秋,我访问日本回到北京,邓大姐约我到她家吃饭,周总理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请你吃螃蟹,因为你拍了《李双双》这部好戏,你的表演也有了新内容。”我当时激动得泪流满面。更没有敢想的是影片与观众见面后,引起了那么大的反响,轰动了全国。总理肯定,观众喜欢,媒体支持,我也荣幸地获得了“最佳女主角”的称号。
“文革”中,《李双双》又被戴上了“阶级斗争熄灭论”,“中间人物论”,“文艺黑线代表作”的帽子,我被斗得死去活来。1973年周总理接见中日友协访日代表团成员,我也在座。接见时,周总理突然将话题转到了文艺界,气愤地提到安徽省黄梅戏的著名演员严凤英的死是因为没有人关心她。又问在座的当时“四人帮”在文化部门的代理人于会泳、浩亮:“《李双双》电影有什么问题,它错在哪里?把我都搞糊涂了。”后来我也想通了,一部作品出来后,大家都习惯地把它当作教科书,上至中央下至各级领导都要管,都要干涉,创作人员的个性、作品的个性自然被抹去了。
更可笑可气可悲的是,1958年“热火朝天”的大跃进年代,电影生产也大放“高产卫星”,“天马”、“海燕”厂各拍出了七、八部纪录性故事片,我也参与拍摄了一部纪录性艺术片《三八河边》,它是作家鲁彦周根据全国劳模陈淑贞的事迹编写的。这部影片包括其它多部作品,今天已不能向观众复映了。我特别要提到的是,《三八河边》在外景地拍戏期间,刘少奇主席正在安徽宿县“三八”人民公社搞调研,听说我们在当地拍戏就和王光美一齐接见了主创人员并合影。就是这张集体合影照,十年浩劫竟成了我的一大罪状。所以说,授予我终身成就奖引起我太多的记忆,我把这个奖看成是对我们这一代老艺术家的安慰吧。今天我还能去领这个奖,但是像赵丹、石挥、上官云珠、严凤英等等,他们那么有才华,一生对艺术、对电影作出那么大的贡献——周总理就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优秀演员救活了一个剧种”,指的就是严凤英。可是你再也没有机会发给他们任何奖项了!(说到这里,张瑞芳沉默不语了,我感觉到她内心很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