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在田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0209789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6月25日

“误入”地球物理学的马在田院士

发布时间:2011-06-25 11:17:40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新闻来源:教育信息

  马在田.生于l930年,辽宁法库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0~1952年,马在田在东北工学院建筑系学习:1957年毕业于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回国后,在石油工业部门从事科研工作,1985年起在同济大学任教授。他是胜利油田的早期开发者,是我国运用人工地震方法寻找大油田的知名专家,在发展反射地震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在研究地震偏移成像方法方面取得了有国际影响的成果。被称之为“马氏方法”而被广泛引用。他领导的科研小组曾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马在田的祖辈世代务农,他l4岁时,父亲便去世了。解放战争时期,学校解散,没有书读,让马在田心急如焚。他身无分文,就从姨妈家背上15斤高粱米,偷偷爬上去沈阳的火车车顶,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所并不正规、像是救济所的一所中学继续读书。沈阳解放后,他才得以安安静静地学习,先后在东北实验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前身)、东北工学院肄业,然后到苏联的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学习。

  为什么要选择地球物理这个专业?马在田的回答是“误人其途”,将“误入歧途”的“歧”换成了“其”。高中毕业时,他意识到自己学理科最为合适,便报考了东北工学院。大学二年级时,学校要在学生中间选派第二批学生到苏联高校学习,他报了天体物理学;当时国家需要的是推进经济建设的人才,天体研究并不重要,这样,他就报考了非理非工、又理又工的地球物理专业。不过这种“偶然”并非真的没有来由,之所以这么选择,是结合了他自己的特点。

  求学期间,马在田抓紧复习、做习题、找课外参考书阅读,因为他明白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样,到考试的时候就一点也不紧张了。在学生时代,他经历了几千次考试,从未做过一次弊,也从未不及格过。

  在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学《电动力学》时,有个与众不同的教授,平时布置作业不催不问,也不批改,在考试前最后一堂课时,他突然宣布收作业,而且不交作业就不准参加考试。结果其他同学都抄马在田的作业,谁知教授竞认为马在田的作业是抄袭的,对他说: “你们国家派你来这里学习.你居然抄同学的作业来欺骗我,你对得起你的国家吗?”经同学证实之后,教授无可奈何,只能以“作业也不全对”为借口,为自己挽回个面子,这场风波才算停止。

  2004年,70多岁的院士马在田给研究生做演讲,在题为《认识自我,追求优秀,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中成长》的讲座中说, “做人是广义的人文科学”、 “做事必先学会做人”。他反复强调了诚实、友善等品格的重要性,批评了学术论文的剽窃现象,告诫学生们要从小事做起培养好自己的品德。

  马在田教授还在自己的个人网页中寄语时下的大学生: “认识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立业之路;天赋与勤务、兴趣与现实、机遇与常时,同等重要;追求优秀,不断进取是成功的动力;心理素质和人品道德是影响成才的重要条件。”

  马在田一生致力于专业研究,对诸如权力、金钱之类的东西没有兴趣。他说: “我一直在第一线做具体的科学研究,对搞管理的事一点儿不热心。不大愿意处于领导岗位做行政工作。以前曾让我当研究室主任。我想还是在第一线,就当了,可让我当支部书记的官,我就不乐意了。我看到有的人也很聪明,如果一直搞科学一定很有出息,但后来半道上做官去了,精力就分散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我最大的官是现在兼着的同济大学图书馆馆长.我也是‘长’而不管,有点惭愧。”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