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谱写大爱,细节成就感动
——在报告文学《秋杰老师》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时值教师节前夕,作为南昌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一名文艺评论工作者,我很荣幸有机会在报告文学《秋杰老师》的新书发布会上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在消费主义高涨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驻足于物质生活的表象,常常在对俗世欲望的认同和迷恋中坠入庸常。然而,正如鲁迅当年所坚信的那样: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即使是帝王将相们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他们才是真正的民族的脊梁。蒋泽先的报告文学《秋杰老师》以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和动人的细节为我们生动呈现了石秋杰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埋头苦干,拚命硬干”的感人事迹,彰显出新世纪感动中国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生活常常在平凡中蕴藉撼人心魄的感人力量。石秋杰生前只是一个平凡的中国女性,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既没有做出英雄壮举,也没有立下丰功伟绩,所做的都是平凡岗位上的小事和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譬如陪学生看病,与学生谈心,给学生批阅作业,帮学生解决燃眉之急等等。然而,当我们目睹她身患绝症仍然工作不息,聆听她生命垂危仍然诲人不倦时,我们才真切感受到,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事和琐事中蕴藉着一种温暖的诗意和感人的力量。
作为一名在病房和手术室里工作了45年的医生,一名在大学讲台上传道授业了45年的教师,一名发表过100多万字报告文学作品的作家,蒋泽先目睹过无数患者的生死现场,聆听过许多教师蜡炬成灰的故事,记录过各类人物的生命历程。正是医生、教师、作家这三种叙事身份的融合,才使报告文学《秋杰老师》有了贴近生命的质感和感人肺腑的力量。
《秋杰老师》一书的成功,同时也体现在艺术表现上。首先,作者巧运匠心,以春、夏、秋、冬四季来构建石秋杰的生命乐章,以春苗吐绿、夏花绚丽、秋叶静美、冬草作兰等意象来象喻石秋杰不同生命里程中的精神特质。其次,作品采取倒叙方式,以“天堂呼唤”为序曲,以“秋叶静美”为开篇,一开始便异峰突起,在生与死、爱与痛的矛盾冲突和情感纠葛中,来表现石秋杰与病魔抗争的顽强毅力和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奉献精神,从而形成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叙事张力。第三,作者在文中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通过丰富的生活细节,生动呈现了秋杰老师的成长历程和感人事迹。在学生面前,石秋杰既是诲人不倦的老师,更是爱生如子的母亲。在生命临终之前,她发出的“最后一封邮件”,竟然是在病榻上为学生修改好的三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在斯人已逝之后,她储存在手机里尚未发出的短信遗言,竟然是因自己身体原因近半年没有很好地关心和指导学生而无法释怀的愧疚之情。在医生眼里,石秋杰既是坚强不屈的病人,更是乐观向上的朋友。在生命的最后17个月中,石秋杰与她身边的所有医务人员相识、相交、相知。她叙述自己的病史如同讲述回家探亲那样淡定,她虽身患乳腺癌晚期却阳光满面地鼓励病友乐观向上,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医务人员面前点燃了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医务人员也用他们的全部真情和爱心默默送她远行。在亲友心中,石秋杰既是贤妻良母,更是良师益友。她用生命诠释了何为人师的真正内涵,更用坚强彰显了知识女性的人格魅力。第四,多种文本形式交互,诗情和哲思融合使得本书既有新闻纪实性,又具文学感染力;既有情感厚度,又具思想深度。
当然,《秋杰老师》一书在艺术上的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最后,借此机会,向以无私谱写大爱的石秋杰老师致敬,向用细节成就感动的蒋泽先老师致谢。
(李洪华:南昌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