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各位同事: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来悼念孙景尧先生。2012年7月10日凌晨2时18分,孙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四五五医院与世长辞,享年70岁。从此,我们再也不能见到他那和善可亲的笑容、充满活力的身影,再也不能听到他爽朗的声音和睿智的言谈。人文学院和上海师大的全体师生,痛失良师。思念及此,悲从中来。
孙景尧先生1942年5月12日生于嘉定县南翔镇,1961年从嘉定二中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66年毕业。1966年至1981年间,孙先生先后在贵州铜仁地区文工团、铜仁地委宣传部、柳州铁路局等单位工作;1981年至1998年间,在广西大学中文系、苏州大学中文系任教;1999年1月调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工作。生前曾担任广西大学讲师,苏州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点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负责人,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2009年获得“国家教学名师”称号,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此外,孙先生自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之日起即担任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职,1990年起又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他是中国比较文学在新时期复兴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回顾孙景尧先生的一生,我们深切感到他是一位仁智兼备的君子,一位正直忠诚的长者,一位春风化雨的名师。
从上海到贵州、到广西,又从广西到苏州、到上海,孙景尧先生一生辗转多地,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赢得朋友同事的众口称誉。因为他的良善待人、忠厚处事,所以,在内能够做宽容和蔼的丈夫、慈爱有加的父亲,在外能够做风范典雅的长者、谦和敦厚的同仁。
孙景尧先生是杰出的学人。1966年,他作为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来到偏远的贵州铜仁山区工作,先后担任文工团编剧、宣传部干事等职,即使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文革”时期,他也未曾放弃文史知识的阅读与积累。所以,在百业凋敝、青黄不接的新时期之初,他能够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迅速成为一位具有世界眼光和中西文化学养的比较文学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先后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美国俄亥俄大学、印第安那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知名高校访学或担任客座教授,大大拓宽了学术视野,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界深孚众望的权威。从80年代年起,孙先生的步履驻留之地,都是国内外比较文学界瞩目的焦点,他的加盟,曾使广西大学、苏州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成长为国内比较文学研究的重镇。他撰写了国内第一部比较文学导论著作,创办了国内第一本比较文学英文杂志《文贝》,举办了国内第一届比较文学讲习班,开创了国内第一个比较文学专业学术网。来到上海师大之后,他很快便成功申请到比较文学博士点,又领衔组成团队,先后获得本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第一个国家级精品教学课程,为上海师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孙景尧先生是卓越的良师。在中国比较文学界,能够从改革开放直至退休,30余年不间断地为本科生开设比较文学课程的,惟孙先生一人!就在他患病前不久,年近古稀的他还背着包,到奉贤校区去给本科生开课。他在五尺讲台上讲了一辈子的课,他的课是那样的充满激情,那样的具有思辨性和学术性,深受广大学子的衷心爱戴。自1988年以来,孙先生已经招收和培养硕、博士生89名,其中,既有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才俊,也有远涉重洋、慕名而来的海外学子,现在他们大多已成为各自工作单位的中坚和骨干。
孙先生强调道德学问,主张人品与学品相统一。近年来,孙先生又教导学生别做单纯的“精神贵族”,而要“眼光朝下”,关心祖国与时代的命运;鼓励学生走出书斋,在田野中考察与学习民族文化,在支教活动中体会奉献的意义与价值。他倡导并主持的“比较文学研究生暑期贵州田野考察”活动,正是这种观念的体现。现在,这一活动已成为上海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品牌,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孙先生的去世,不仅使妻子失去了贤夫,女儿失去了慈父,母亲失去了孝子,弟妹失去了兄长,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曾为上海师大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良师益友。但是,人虽不免一死,精神却可以永存。孙先生的杰出人品和高深修为,将会典范永存、青史留名!
孙景尧先生,您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