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袁机先生的最后一次采访
当从电话中得知袁老仙逝的消息,我简直不敢相信。几天前还在欣赏他的画,现在怎么……
10天前,受本报总编辑陈寅委托,前去看望家住深圳罗湖村的袁老。像往常一样,没有预约,径直前往。他像以前一样在家里等着,仿佛心灵有约。敲开门,他的笑容灿烂,“我觉得你可能要来,我昨天还在电视上看到你,很忙吧?”
那天他刚从医院回家,脸上有些倦意。刚坐下来,就问“陈总好吧?他可能更忙了,到特区报工作事情一定更多。”
我惊诧于他的感应。告诉他,我正是受陈寅总编辑之托,来看望并采访他,要在春节前做一个深度报道。
袁老从沙发上站起,把一个镜框从画台拿到茶几上。那是2004年《晶报》首次报道大隐于市的国画大师袁机先生的报道版面,他很用心地收藏着。“陈总真是个好人,他理解我的艺术,他知道我的追求”。
说到采访,他说过完年吧,现在病还没好,“病怏怏的,照片不会好看。我想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予大家。我有很多画,你以前没看到过的。这些年我一直在超越,尝试新的东西,创作的范围比以前大多了”。他握着我的手说:“请告诉陈总,年后做报道,我希望你们多拍几张我的画,让大家欣赏。一个艺术家,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
他仿佛在回顾自己的艺术之路,包括“袁机出世”的每一个细节,都很清楚地记得。他指着报纸上的一张封面大照片说,“这张图片刊发后,好多不认识我的人知道了我,但真正懂得我心灵的人仍不多。艺术是孤独的旅程,是一个人的发现。”
袁老拿出好几幅新作让我品鉴,兰、梅、竹、菊,花、鸟、草、虫,这些题材在他笔下栩栩如生,展现出非同寻常的感染力,给人以坚韧、乐观、不断进取的精神指引。“几年前,我以画荔枝、金竹及山水为主,现在范围更广了,我发现随着年龄的递增,艺术追求的情趣更宽了,而且每每有新颖的体悟,特别的感受。兰的纯净,梅的高贵,竹的独行,菊的清丽,觉得非要表现出来不可。”他说。
但是,他坚持说这是非正式采访。本报的摄影记者赶到,他也坚决不让拍摄照片,说春节后再拍,“我一定要把美的东西展示给大家”。
总编辑的采访安排和袁老一定要把美留给人间的执意,似乎有种冥冥之中的双向呼应,都在彼此接近,都期望达到完美,但谁能想到,这竟是绝唱……
还好,同行的朋友,用Iphone悄悄摄下袁老和我的谈话情景。也许,这是国画艺术大师袁机留给世人最后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