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深造进修
易见龙1935~1937年他被派往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科进修。在林可胜指导下与同事们一起研究延髓交感神经中枢是否存在的问题。正当研究工作开展顺利之际,“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他停止进修,返回南京。不久,随中央大学医学院西迁成都华西坝,重新开始了教学生涯,与同事们一起重建实验室和动物室。即使在很困难的条件下,易见龙也未中断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研究了肾容积描记器,发表了关于血浆抗溶血素的研究论文。
公费留学
1939年,易见龙考取了第三届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本拟去英国,由于当时德、意在欧洲发动了战争,不能赴英,乃于1940年改去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进修生理学及药理学。发表过有关家兔呼吸药理的文章。还曾在胰岛素的发现者之一C.H.Best的实验室学习休克治疗和人血清提制。
血库任职
抗日战争后期,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赢得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和人民的支持。由美国友好人士,包括生物化学家Donald Van Slyke和血库专家John Scrudder等,发起组织美国医药援华会(American Bureau of Medical Aids to China,ABMAC)决定捐赠一个输血救伤的血库,支援中国人民抗日,由该机构负责人员培训,支付工资。易见龙见招聘广告后前去应聘。于1941年底离加拿大,去美国纽约中心医院血库随Scrudder学习输血疗法和血库管理,又到费城BrynMawr医院随Strumia学习血浆提制、干血浆制备以及各个环节的操作,包括机件修理等全套技术,并负责筹建血库一切事项。经过一年半的精心筹备,于1943年6月7日在纽约华人街附近成立中华血库,易见龙任主任,黄若珍任副主任。由中国人主持的第一个血库就这样在抗日战争的严重关头,于异国他乡宣告成立。中国留学生、华侨及美国友好人士竞相献血,半年之内献血者共1157人。这些捐血全部制成了干燥血浆,后运回国用于抗日前线。在此期间,易见龙开展了在美华人的血型调查工作。
回国祖国
经过半年有成效的血库工作实践后,易见龙率领血库工作人员(均系在美招聘的旅美华侨和中国学者,共约10 人),携带仪器设备200余箱(重20余吨)以及所制备的干燥血浆,于1944年2月9日晚起程回国。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关键时刻,为避免潜艇袭击,采取了迂回航线。自纽约乘火车到罗得岛的Newport,改乘美国军舰入大西洋,通过巴拿马运河到太平洋,又经新西兰及澳大利亚南部到印度西岸加尔各答。最后乘美国军用飞机越过喜马拉雅山,于5月底抵达昆明。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