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取暖被闷死流浪男童陶中红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87866957
本馆由[ Cemiy ]创建于2012年11月20日

陶中红为何没走进“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12-11-20 11:07:16      发布人: Cemiy

“城市那么大,却没有我的家。”或许以十余岁的流浪,还不能够提炼出人生失落感,也不会在这句话中寄予自己更深层面的生存迷惘和抱怨。但毕节的五个流浪儿童,却用更“故事”的情结在“幸福社会”“全面小康”的肇始让我们看到了部分生命的现实孱弱。也让我们看到,不管是制度还是人文构建,“美丽中国”都依然任重而道远。

 

垃圾箱燃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在现实人均住宅面积平均增加16平米;义务教育普及全面覆盖的发展数据中,这场意外败给了“平均值”和“大基数”。当人们开始谈论房产价格环比上涨,恐慌性井喷或将来临;名校资源亟待平衡,干部班或折射社会价值认同等话题时,这场意外又输在“需求差异”和“贫富差距”。当社会救助法令条文被一问再问;街道零乞丐城管规定被一疑再疑之后,这场意外又或者只能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中的一个小跟头。

 

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抑或几分天灾几分人祸,以生命之重,这场事故总能找到相关当事人。十岁龄童为什么会流落街头?为什么会选择躲进垃圾箱取暖?家长的看护是否尽责?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否失查?社会救助体系是否存在不作为……相较于有形的直接责任,社会统计数据是否真实?社会财富分配调节机制是否充分?国家机能和政府责任履行如何量化?社会公德与人文关照在靠什么驱动和维系……更多的社会建树也不能永远是没有标准的努力。

 

追责莫过于遏止。只有当以上社会问题既有法理可循,又有人情可责的时候,才不会有更多睡垃圾箱的少年永眠在初冬的夜晚。也只有当以上社会问题既有标准可查,又有权益可依的时候,才不会有小贩躲城管,流浪汉躲警察,弱势群体畏惧收容所之类的行政认同缺失和职权有施不受,救助能济难济。

 

虽然生命永远不应该被拿来作为代价,五个流浪儿童的意外死亡连同孙志刚的悲剧、王海剑的暴走、周克华的疯狂都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生存现状与压力,但在一连串的质问中,让有些人自觉形秽,让有些人扼腕前行,让更多人痛定思痛克己及人,总归能让我们在生存之道上有所得,有所进。因此,在祝福五个童真少年天堂里没有寒冷饥饿和流浪时,一并站在空虚的垃圾箱上解读我们此刻的生存和憧憬的生活,意义也并不会止于人道主义的咏叹和现实主义的自我安慰。

 

“美丽中国”是国民的幸福,也是安息的五个孩子本可期待的幸福。生活不断美好,生命依然宝贵而孱弱。在我们不断拔高美好生活的蓝图时,基本的生存问题是不是应该优先体察和解决?社会给予生存的援手,或者是五个孩子失之交臂,或者是依然缺失,可惜生存没有如果,也没有主义。不论是儿童、孤老、残疾还是年富力强,都是生存问题上需要礼遇和认真关照的对象。不论是家庭、社区、街道、地方和国家,都应该在生存之路上成为温情单元和扶持执行单位。不论是爱心社团、民间组织或者政府职能部门,既然守其道而为之,总不能于悲剧处才记起抹眼泪。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