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第一任馆长杨正元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82857189
本馆由[ 回家 ]创建于2014年01月01日

为了国防教育,杨正元真的功不可没

发布时间:2014-01-01 21:35:47      发布人: 回家
  树立遇难同胞纪念碑,寻找大屠杀幸存者

    除了建馆以外,筹备期间,还有两件大事,就是立碑和寻找幸存者。

    “把血写的、不容篡改的历史永远铭刻在南京的土地上”。1983年11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在“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办公室下设建馆立碑组,在全市多处建立起遇难同胞纪念碑。

    “当时建立了17块纪念碑,比如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燕子矶江滩遇难同胞纪念碑、煤炭港遇难同胞纪念碑、东郊丛葬地纪念碑、北极阁附近遇难同胞纪念碑、上新河遇难同胞纪念碑等。”段玉萍说,这些都是根据历史资料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侵华日军老兵等人的回忆,寻找到的侵华日军的集体屠杀地和遇难者丛葬地。

    同时,他们还首次启动了寻找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行动。段玉萍说,“在建馆初期,我和杨馆长还有很多专家,曾在南京6个城区、4个郊区组织调查、寻找到1756位幸存者。”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后来的1991年、1997年又先后两次发起大规模的幸存者普查行动,1997年南京高校14700多名大学生,用了3个月时间,把南京市70岁以上的老人集中普查了一次,共发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线索2400多个,经专家认定,共发现幸存者1213位。此后,幸存者口述与调查工作步入常态化。

    老搭档:如果没有他当年的辛苦付出,就不会有纪念馆现在的成就

    参与这几件大事的,还有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孙宅巍。提及杨正元,他非常尊敬地说,“杨馆长待人很热情,做事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是一位很有道德修养的领导干部。”他回忆说,杨正元做起学问来,对专家学者非常尊重,办事事无巨细,“不管宏观还是微观,事必恭亲,一忙起来就没有上下班的概念。”

    孙宅巍直言,如果没有杨馆长当年的辛苦付出,就不会有纪念馆现在的成就,“他,真的功不可没!”(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