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燕山夜话》,感慨邓拓的悲苦人生
今天读了
但是在1966年,《燕山夜话》却是一株大大的毒草。由《燕山夜话》以及《三家村札记》并由此带出的“三家村反党集团”进而波及到全国的大大小小的“三家村”、“四家店”、“黑帮”、“黑线”,株连何止千万!无数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惨遭迫害,社会主义法制和人民民主权利、党的优良传统被粗暴践踏、蹂躏;全国上下百花凋零、万马齐喑……。当然这些血帐要算在万恶的林彪、四人帮的头上。而自杀的邓拓,却是1966年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品。
这段历史,40多岁的人要吗没有经历到或者当时年龄太小大抵忘记了。老李当然也没有经历过。但是这段历史,老李却很早就知道了。老李初中时候的语文教材有篇课文叫《事事关心》,就选自邓拓同志的《燕山夜话》合集。邓拓在《事事关心》一文里,详细地剖析了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东林党的首领顾宪成撰写的那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文章切中时弊又妙趣横生,读来很解气。课文下面有小注,老李就是在那个时候知道了邓拓,知道了《燕山夜话》、知道了《三家村札记》……。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建,笔名马南邨,福建人.著名史学家,政论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分总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中共北京市文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
邓拓同志写作应该是勤奋的,然而正是由于他的勤奋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1961年,由于受“大跃进”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应《北京晚报》的邀请,遵照毛泽东倡导的“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本着同样的宗旨,邓拓同志后来又与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廖沫沙合作,以吴南星(“吴”是吴晗,“南”是马南邨即邓拓,“星”是笔名繁星的廖沫沙)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专栏。但是这一开,就将包括自己在内的大批老党员、老干部开进了黑暗的深渊。
出于整垮北京市委,进而搞乱全国,乱中夺权的阴谋(哎!无语中),林彪、江青,康生等人决定先拿《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开刀。
读罢《燕山夜话》,掩卷沉思,老李不禁为邓拓的悲苦人生感慨不已。熊召政在评明朝的李贽时说:某一个人,生在某一个时期是一种福气,头上顶着光环,到处受人尊敬;换到另一个时期,便成了天地难容的人物,不但吃尽人间苦头,弄不好还会丢掉性命。这段话用在邓拓身上也非常贴切。邓拓是著名史学家,政论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是坚定的***主义者,绝不比现在的这个“专”,那个“家”弱。但是在那个时候,他写“遵命命文学”却成为了毒草,“遵命办报”却被无端指责为“书生办报,死人办报”,一辈子搞马列宣传,主持编辑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却成了叛徒……。这似乎有些让人难以置信,但这就是历史,在那个人妖颠倒的时期,什么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老李老家有一个人或许是无聊,或许是兴奋,边屙屎边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在那个时候就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份子。这绝不是杜撰,这个人现在60多了,还在老李的老家务农为生。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善于造神的国度,主要是因为造神者得到的好处要远远大于被造者;中国历史上又是一个善于制造文字狱的国度,远的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近的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现在有没有?好象下边也有极个别的县太爷不得了,不是出了个“彭水诗案”吗?还有这样那样的“短信门”事件不知道算不算?
不能说了,介绍一下